從全球史視角對1918年的大流感進行審視,幾點反思值得現代人學習,這場流感從美國爆發,隨美軍傳播到歐洲,然後透過英國迅速擴散到其遍布世界的自治領地和殖民地,包括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印度、西非和南非都出現嚴重疫情,流感傳播對社會經濟造成影響,也導致骨牌效應的社會變化,影響至今,例如,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奈及利亞,傳統糧食作物是薯蕷,但1918年大流感導致大量青壯年人口死亡和勞動力短缺,於是該國放棄薯蕷而改種勞動消耗較少的木薯,由此成為木薯生產大國,從整體來審視傳染病和歷史事件的關聯性,可以為現代人提供理解歷史的新維度。
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流感的大範圍傳播提供溫床,流感進而對戰爭進程產生影響,當時參戰各國軍隊的集中和大範圍快速調動,導致流感廣泛傳播,而德國等參戰國出於戰爭需要,對疫情的隱瞞以及缺乏相應控制措施,也一定程度上加速流感的傳播,面對跨國性的疾病傳播,各國本來應該相互協調共同應對,但在戰爭條件下卻對流感各自為戰,缺乏資訊共享,導致流感的跨國傳播。
各國應對流感的措施,展現不同文化應對疫情的差異,在當時的中國,應對傳染病的消毒普遍使用石灰,如1918年《熱河警察廳致三區警察署訓令》中提到的消毒藥劑包括石炭酸水、昇汞水、生石灰、格魯兒石灰水、加里石鹼或綠石鹼等,學者認為,當時中國在這場流感中死亡率相對較低,顯現中醫獨特作用。
(記者/林至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