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來,亞非多國遭受蝗蟲災害侵襲,損失堪稱數十年來之最,在古代中國,蝗災在各朝史冊上也比比皆是,影響、見證著一個個王朝的興亡更替,這其中最典型的例證,莫過於唐朝,據統計,唐代289年,大約每7年就會發生一次大蝗災,面對蝗災,不同皇帝的態度不盡相同,所反映出的治國理念更有著不小的差別。
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發生蝗災,甚至皇宮內苑也受到了蝗害侵襲,唐太宗前往視察,隨手便抓起幾隻蝗蟲,他先是咒罵蝗蟲毀壞莊稼就是傷害百姓,然後又鄭重向蝗蟲祈願:「你們如果真能通靈,就吃我一個人,不要傷害我的百姓!」說著不顧諸臣勸阻,把蝗蟲一股腦放在嘴裡吞下去,說也奇怪,這一年蝗災隨後就真的消失了,然而蝗災並沒有偃旗息鼓,從唐太宗到唐高宗,再經過武則天到唐玄宗,大規模蝗災仍然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朝廷君臣也不敢寄望於蝗蟲真的能「通靈」,只能調動國家力量,全力撲滅蝗害,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唐玄宗初年名臣「姚崇的滅蝗」事蹟。
姚崇是陝州硤石人,由於精明幹練、下筆成章,年輕時便受到武則天的賞識,沒多久就被任命為夏官侍郎,武則天任用酷吏周興、來俊臣剪除異己鞏固權力後,姚崇又幫助她運用懷柔手段穩定了統治,為武周時期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創造了條件。
天降災 民眾設祭跪拜
經過武則天奪走權後,唐玄宗即位後意欲重振李唐江山,唐玄宗任命姚崇擔任宰相,總攬國家軍政事務,然而,開元四年,一場規模遠超貞觀初年的特大蝗災發生了。大批蝗蟲肆虐大唐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當時民眾驚駭之餘,認為這是天降災禍,不僅不敢捕殺蝗蟲,反而為蝗神設祭跪拜,見此情景,姚崇上奏,強烈要求全力滅蝗,不僅有主張,姚崇還查閱典籍,提出了具體辦法,上奏「夜間燃起篝火,在旁邊挖掘大坑,蝗蟲趨光而投火,可一邊焚燒一邊就地掩埋」,唐玄宗當機立斷,派出捕蝗使分赴各地,督導滅蝗。
但是滅蝗並不容易,除了當時民眾的迷信、無知,還有來自朝廷內部的思想紛爭,從中央到地方,官員紛紛上書反對滅蝗,認為天災非人力可改變,甚至認為是「國君不德」造成的。
剿蝗災 唐玄宗迎盛世
不過,在姚崇的堅持下,滅蝗政策終於得到了不折不扣的執行,據記載,僅汴州一地就捕殺蝗蟲十四萬擔。
蝗災的剿除為唐玄宗的施政奠定了基礎,此役之後,唐玄宗任用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名臣宰相,整頓吏治、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終於迎來了古代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開元盛世」。
杜甫詩 追憶開元盛景
但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轉衰,面對戰爭摧殘後千瘡百孔的國家,唐朝詩人杜甫曾這樣描述當時的盛景「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悵惘之情溢於言表。
一隻小小的蝗蟲,就這樣成為曾經輝煌的大唐的見證者,濃縮了一代盛世從奮起、承平再到沉淪的命運。
(記者/林至柔)
小靈通 晚唐蝗災
唐僖宗乾符二年(西元875年),大唐帝國已是江河日下,中央宦官專權、黨爭不斷、地方藩鎮割據,唐僖宗則成天熱衷遊獵,不理政事,同年七月,一場蝗災又一次降臨在大唐的土地上,據史料記載當時「蝗災蔽日,所過赤地」,自此災荒四起,流民遍地,起義領袖黃巢經過多次起義、抗爭,入河南、破潼關,最終把唐僖宗趕出了都城長安,建立了大齊政權,也讓唐朝走向末日。(林至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