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5・旺報-綜合報導

2020-03-15・旺報-綜合報導
3000多年前 甲骨文記載隔離防疫

已發現50多種疾患記載 有詳細的卜辭和解釋

隨著世衛組織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已具有「大流行」特徵,不少國家和地區受到影響。自古以來,人類一直與疫疾纏鬥,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大陸殷墟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疫疾的記載。

三千多年前的大陸殷墟甲骨文中,已有關於疫疾的記載。(取自新華網)
三千多年前的大陸殷墟甲骨文中,已有關於疫疾的記載。(取自Plataforma平台)
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的殷墟遺址。(新華社資料照片)
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的殷墟遺址。(新華社資料照片)
大陸甲骨學研究領軍人物、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宋鎮豪。(新華社資料照片)
大陸甲骨學研究領軍人物、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宋鎮豪。(新華社資料照片)

位於河南安陽殷墟小屯西地的一個灰坑中,曾發現一塊記載商王疑似得了疫疾的牛肩胛骨。卜辭原文是:「乍(疫),父乙,妣壬豚,兄乙豚,化口……」,意思是疫情突發,為眾人禦除癘疫舉行了一系列祭祀先人的行事。這被研究者視為大陸最早關於疫疾的文字記載。

社會群防 個人鍛鍊

「病疫猖獗之際,殷商時期的人們既有非理性的巫術祭祀,也通過國家行政防控應對手段、社會群體群防形式、個人鍛鍊活動等,積極抵禦病毒侵害,而且約定俗成演繹出許多預防癘疫傳播蔓延的社會風尚習俗。」大陸甲骨學研究領軍人物、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宋鎮豪說。

據考證,出土的甲骨文已發現50多種疾患的記載,這些疾病基本上都有詳細的卜辭和解釋,可以看出商代人對於疾病的畏懼。

宋鎮豪認為,甲骨文中稱病患為疾,通常直接稱「疾某」,如疾首、疾耳、疾目等,根據患者的病發症狀或病灶所在部位診斷辨別,正如現代醫學分科,說明醫學已達到相當高度。

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王朝時期,人們對於突發性癘疫已有一定的認知。尤其是群體性突發疫疾,在甲骨文中有所反映,商王武丁時期的兩版卜辭,就是關於疫疾的文字記載。

隔離防控 禁止謠傳

甲骨文中記錄的應對疫疾措施,有占卜、祭祀等消極療法,也有針刺、灸療、隔離等積極療法。宋鎮豪表示,甲骨文所言「亡入,疾」,與「有疾病者,分而治之」、「舍空邸第」都是講的隔離措施,說明當時並非無所作為,已經有了隔離防控疫情及禁止謠傳以免造成人心惶惶的應對手段。

《禮記·表記》記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殷商時期,國王在處理大小事務之前,都要用甲骨進行占卜,祈問鬼神,例如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禍,天會不會下雨,農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勝利,以至於生育、做夢等等事情都要進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生病更是需要占卜問問。事後將所問之事契刻於甲骨上。

從卜辭可以看出,商人把得病歸咎於四種原因:鬼神的作祟、突變的氣候、飲食的不慎和夢魘。其貞辭如:「不唯上下肇王疾?」、「雀禍風有疾?」、「疾齒,唯蠱?」、「多鬼夢,唯疾見?」

官員有疾 甲骨入藥

此外,甲骨文的發現,其實也跟治病有關。學術界基本認同清末官員、金石學家王懿榮是甲骨文的最早發現者,過程十分偶然又極富戲劇色彩。

光緒二十五年,王懿榮染疾服藥,偶然在中藥的龍骨上發現了古文字。所謂龍骨,一般是指遠古哺乳動物的骨骼化石,中醫認為其可以入藥,後來甲骨代替龍骨,用於藥用,河南安陽一帶有人甚至世代以此為業。

王懿榮在得到甲骨之後,即認定其上文字是古老的殷商遺物,並開始重金收購有字甲骨。此後,逐漸引起學者重視進而研究。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古代甲骨上的刻劃的符號被確認為的商代文字,是中國考古的三大發現(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遺跡)之一。(記者/王曉鈴)

小靈通 殷墟甲骨文

鐫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距今已有三千餘年,出土於大陸河南安陽小屯一帶,當地曾是商代後期商王盤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稱「殷」,後人以「殷墟」名之。其內容絕大多數是王室占卜之辭,又稱「卜辭」。這種文字基本上都是由契刻而成,又稱「契文」或「殷契」等。1899年首次發現甲骨文,共計出土甲骨154600多片,甲骨上刻有的單字約4500個,迄今已釋讀出的字約有2000個左右。(記者/王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