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2・旺報

2018-05-12・旺報
川震10周年 陸地震預警力躍升

建成220萬平方公里監測網 將設地下雲圖網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四川省汶川縣一陣天搖地動,8級強震將位處震央的映秀鎮撕裂開來,這是中共建政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後傷亡最慘重的一次。災害發生後,大陸不斷提升減災防震的科學技術,10年後,大陸建成220萬平方公里的地震預警監測網,並將在四川、雲南建設首個地震預報的地下雲圖網,使大陸成為繼日本、墨西哥後,第3個具有地震預警能力的國家。

地震預警系統是透過在地震區設置密集的地震預警監測儀,利用電波比地震波傳播速度快的原理,遇地震發生在震波造成破壞前,提前對用戶發出地震警報的技術。汶川地震發生後,當時大陸科學家王暾正在奧地利科學院從事理論物理博士後研究,得知出生故鄉發生災變,即向親友募得300萬元人民幣帶回中國研究發展地震預警系統。

準確預警地震40次

10年過去了,據陸媒報導,現在王暾已是大陸國家千人計畫專家,所率領的四川省地震預警重點實驗室、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團隊,已在大陸建成220萬平方公里的地震預警監測網。目前,他所研發的地震預警技術已在大陸31個省市區使用,透過廣播、電視、手機、專用接收終端等途徑,準確的預警40次破壞性地震,沒有一次誤報。

工作人員觀看地震監測數據。(CFP)
工作人員觀看地震監測數據。(CFP)

8級強震發生後,伴隨形成的土石流、堰塞湖、山坡滑動等地貌改變,常成為搶險救災的嚴重阻礙,對於這些災害該如何評估哪些具有高風險,哪些又在短時間內較安全,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院士崔鵬所帶領的團隊,在當時便創新地提出一系列快速評價判斷堰塞湖危害的應急評價方法,僅在5天內就判定出17個風險較大區域,其中包括後來備受關注的唐家山堰塞湖。

地質災害預報更精準

經過10年,崔鵬已帶領團隊完成許多山地災害科學研究,有望將土石流等地質災害預警精準到每分、每秒及每棟房屋。崔鵬說,依靠動力學模擬,將危險性從經驗法則的定性評價;轉變到動力過程數值模擬的定量評估,再透過掌握這種數位化的災害形成機理與演進過程,實現災害鏈的定量分析,將為災害綜合風險評估向前邁出一大步。

2008年5月13日,救援人員把倖存婦女從廢墟中揹出。(新華社)
2008年5月13日,救援人員把倖存婦女從廢墟中揹出。(新華社)

另在人命檢傷和心理輔導方面,大陸也首次提出「擠壓綜合症患者康復治療指南」,並制定出各類地震傷救治規範和災後心理輔導方案,讓地震傷殘康復研究、地震傷情規律分析、震後流行病研究,及心理干預的災後應急治療模式更科學,還有在神經運動系統、脊椎損傷等各種重大傷害治療方法也更豐富了。 (記者楊俊斌)

小靈通-汶川感恩日

2018年5月12日為四川省汶川大地震滿10周年的日子,經過10年災後重建,當年震央所在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映秀鎮,到處可見漂亮的樓房聳立,古色古香的路面筆直乾淨,蛻變成風景區後餐館、茶館、土特產店鋪林立,不時可見過往遊客拿出手機拍照。
為紀念各界對映秀鎮等災區的搶險救援,及災後重建付出的心血,汶川縣政府決定,從今年起將5月12日定為「感恩日」,並同時推動感恩教育活動。(記者楊俊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