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陸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邛窯遺址被列入大遺址保護名錄,與三星堆、金沙遺址並列為四川三大考古遺址公園。5月18日,邛窯遺址公園正式開園迎客。
獨創釉下彩裝飾工藝
八百多年的窯火熄滅之後,南河之濱沉寂為一片農田,無人知曉其中的玄機……邛窯再度為世人所矚目,應始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葉。當時,被偶然發現的邛窯瓷器流傳到成都古董市場,引發強烈關注。
邛窯的發現,可以說改寫了中國古陶瓷史。譬如,在南河十方堂邛窯遺址中發現了40多米長的龍窯,據專家考證,燒造時代為南朝到南宋時期。
釉下彩是邛窯最具特色的裝飾工藝,在隋朝時開始出現,入唐以後大量增加。邛窯遺址曾出土過一件聯珠紋釉下彩繪器,比公認的中國釉下彩生產最早的湖南長沙窯還早將近兩百年左右。
邛三彩比肩唐三彩
縱觀邛窯瓷器,以豐富的小瓷俑最為生動形象,還包括一些實用生活用具、文房用具、儲盛用具等。
在考古界,有「北有唐三彩,南有邛三彩」之說。邛窯的邛三彩獨具特色:高溫、無鉛、釉下彩。其製作的精良程度很高,高端的邛三彩曾作為貢瓷進入宮廷。
1993年在邛崍市邛窯唐代民居建築遺址,出土過一件五代時期的蓮花紋盤印模,背面刻著「乾德六年二月上旬造官樣,楊全記用」十五字環讀銘文,說明邛窯曾在五代時期為皇室燒制貢瓷。
省油燈獲陸游按讚
「書燈勿用銅盞,惟瓷盞最省油。蜀中有夾瓷盞,注水於盞脣竅中,可省油之半。燈檠法,高七寸,盤闊六寸,受盞圈徑二寸半,擇與圈稱者。」這是《陸放翁全集·齋居紀事》中對於一件來自邛窯器物——省油燈的記載。
1170年,陸游從臨安來到四川。在邛州天台山,他見到了「夾瓷盞」油燈,並親自使用。
「省油燈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水蒸發降溫的原理降低油溫,減緩油的燃燒速度,達到降低油耗的目的。省油燈的碟壁是一個中空的夾層、碟壁側面有個小圓嘴,用來向夾層中注水,以此來降低油的溫度。」邛崍邛窯遺址公園講解員廖禹寒說,省油燈可節省三分之一的油。
作為邛窯的代表之作,省油燈可謂極富工巧的器皿,不僅是邛窯的偉大發明,也凝結著中國古人的智慧。
(取材自華西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