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陸氣候轉暖,甘肅張掖臨澤縣迎來旺盛的「植樹季」。此時臨澤居民會在巴丹吉林沙漠的沙丘上,種下適合在沙漠生長的植被。這種家戶動員治沙的場景,已經30多年不間斷。
「以前的春天可不是這樣,不僅莊稼、房屋都會受災,吃飯碗內也會有沙子。」50歲治沙人單國榮開心地表示,幾十年來周邊的巨變,讓治沙變得非常值得。
治沙成每年「必修課」
若不是長久治沙,巴丹吉林沙漠附近的農田、房屋可能早就被沙子掩埋,當時為了保護家園,臨澤居民主動治沙。單國榮說:「雖然早年沒有機動車、治沙技術有限,但每家都會出勞力,靠肩背、牲口長時間治沙。」
如今治沙已成大家的共識,縱使許多青年都外出打工,但每天初春時節,巴丹吉林沙漠總會有許多人返鄉治沙。單國榮表示,治沙就好像市居民每年的「必修課」,再加上當今政府酬勞、治沙先進設備,治沙的積極度多年不減。
建立生態安全屏障
臨澤縣林業局高級工程師竇長保用一句繞口令,形容未治沙前的慘狀,「風起沙石揚,埋地又壓房,好年不過百,災年全丟光。」並表示,30多年的防沙治沙,讓民眾成功在187公里的風沙線,建起寬5至10公里的阻沙林帶。
竇長保補充,除了民眾堅持不懈地治沙,新型治沙材料、保水機等治沙技術提升,也幫治沙路開出「捷徑」。
多年來,臨澤縣透過生物治沙、工程治沙結合等方式,建立起生態安全屏障。大陸官方數據指出,臨澤已在境內39萬畝沙漠,實施壓沙工程、種植梭梭14.3萬畝。
此外,治沙民眾也沿著南、北、中三條風沙帶,建成阻沙林帶187公里,讓綠洲向沙漠推進11公里,並建成防風固沙林27.1萬畝,森林覆蓋率近17%。
(編輯/黃冠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