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7・旺報-綜合報導

2018-10-27・旺報-綜合報導
修復師搶救國寶 渝大足石刻翻紅

唐宋時期開鑿 材質多樣難度高 千手觀音修復8年

2008年,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護工程中心主任陳卉麗就近勘測千手觀音,發現胎體風化嚴重,手指等多處細節殘缺,「必須搶救!」之後8年多,她就只做了這一件事,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也是大陸全國石質文物保護的一號工程。

一個姿勢 撐一整天

陳卉麗說,「一般人看千手觀音,看到它表面的病害,我們就要去找深層的原因。」找到了病因,還得對症下藥。團隊嘗試過使用敦煌石窟修復中使用過的牛皮膠,沒想到牛皮膠在重慶「水土不服」。由於重慶高溫高溼,一到4月,牛皮膠就開始發霉,黏好的金箔迅速剝落。

開鑿於唐宋時期的大足石刻,歷代多次修復,材料都不一樣。陳卉麗與團隊必須一一分析這些材料起什麼作用。一些有缺陷的修復方式,比如水泥,就要想辦法去掉,「我們面對的都是無價之寶,用出去的一刀一針,都是不能撤回的。」

重慶大足千手觀音造像的「御醫」陳卉麗在搶救千手觀音。(新華社資料照片)
重慶大足千手觀音造像的「御醫」陳卉麗在搶救千手觀音。(新華社資料照片)

千手觀音像占崖面積88平方公尺,展開面積220平方公尺,與山體相連,材質多樣,修復難度極高。所有的修復技藝都要先在實驗室裡試驗,再去文物局部試驗,成功後才能正式使用。每一輪試驗,都得經受住四季乾溼交替,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為了適應修復工作,我們有時站著,有時半蹲,一個姿勢往往就是一整天。」文物修復員不能用空調,也不能用烤爐。凍瘡、蚊蟲叮咬,或化學試劑過敏,對他們來說都是常事,陳卉麗還因此患了嚴重的頸椎病和腰椎病。但他們能聽到那些石頭在「喊疼」,所以一刻也停下來。

修復專家用針頭將液體注射進需要修復的石刻內部。(新華社資料照片)
修復專家用針頭將液體注射進需要修復的石刻內部。(新華社資料照片)

手掌再造 發現偏差

8年過去了,陳卉麗還是遺憾時間太短。觀音像一處右手修復,就讓她耿耿於懷。
一般來說,千手觀音左右對稱,可以參考另一側未殘缺的部分修復。「但我們發現有一處的右手,手鐲開口和左手相比有30度的偏差。這是當時的疏漏,還是有特別的講究呢?」陳卉麗在佛教經典中,沒有找到支持,也沒找到可參照的例子。「最後我們只能參照現有左手,打造一隻可拆卸的手掌修補上去,把這個難題暫時留給後人。」

大足石刻的75處5萬多尊造像,從唐宋至今,已經進入高速風化期,能上陣修復的,只有陳卉麗和10多名同事,每一天,他們都處於超負荷的工作中。

小靈通

大足石刻

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境內,最初開鑿於初唐永徽元年(西元650年),歷經晚唐、五代,盛於兩宋,明清時期亦有所增刻,最終形成了一處規模龐大,集中國石刻藝術精華大成的石刻群,包括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餘尊,為釋儒道三教合一,堪稱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也是中國南方石窟藝術中的頂尖之作,其中以寶頂山摩崖造像和北山摩崖造像最為著名,1999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記者王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