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9・旺報-專題報導

2018-11-29・旺報-專題報導
中國模式橫空出世 打臉崩潰論

經濟高速發展仍維持政治統治穩定 史上前所未有

近年來「中國模式」受到關注,中研院士吳玉山11月29日指出,中國大陸的獨特性是揉合東歐的「後極權」與東亞的「資本主義發展國家」特質,同時掌握棒子與胡蘿蔔,使大陸能在高速經濟發展中,維持政治統治穩定,過去許多人提出中國「崩潰論」,認為這個體制將無法存續,但每一次大陸都證明這些預言是無效的。他直言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制度實驗,影響將是世紀性的。

▲中研院士吳玉山。(本報系資料照片)
▲中研院士吳玉山。(本報系資料照片)

由文化大學社科院、國家圖書館、中共研究雜誌社、展望與探索雜誌社共同主辦的「中國大陸改革開放40年」學術研討會29日在台北登場。中研院士、台大政治系教授吳玉山以「為中國模式定性:再訪後極權資本主義發展國家」為題進行演講。

揉合極權與資本主義

吳玉山指出,大陸揉合「後極權主義」與「資本主義發展國家」特質。前者使其有強固的統治機制,後者能持續高速發展,同時掌握棒子與胡蘿蔔,使大陸能在高速經濟發展中,維持政治統治穩定。

他說,大陸優點是棍棒更大、胡蘿蔔更多,因此優於單純後極權與單純資本主義發展國家。這可從「阿拉伯之春」對所有威權國家都造成衝擊,但中共統治依舊穩固得到驗證。「不少人在許多場合預言這個體制將無法存續,但每一次中共都有能力使那些預言被證明為無效,至少到現在為止是這樣。」

菁英繼承缺乏制度化

吳玉山說,西方曾認為高科技是站在西方價值觀這邊,發展下去一定會帶來多元化、民主化,但大陸卻能反過來運用。高科技不斷創新,正在挑戰人類的傳統政治智慧。中國模式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見的制度實驗,影響將是世紀性的。

至於這個模式的限制,吳玉山認為,這包括經濟發展自發出現的維權、抗爭等多元壓力;通膨、分配不均、就業問題;經濟增長逐步降低帶來的挑戰;菁英繼承仍缺乏制度化等。

四川社科院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郭丹受訪時則表示,「模式」是相對固定、成熟、可推廣的,但大陸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還在過程中,需要不斷完善,用中國「道路」會更貼切一些,這有發展與變動的意涵。

(記者/楊家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