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1・旺報-綜合報導

2019-02-21・旺報-綜合報導
世界最高氣象站 陸三代人共守望

海拔4800公尺 平均氣溫零下2.4℃

大陸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安多縣地處唐古拉山麓,平均海拔為5200公尺,年平均氣溫僅有零下2.4℃。安多上有一處安多氣象局,海拔為4800公尺,是全球海拔最高的有人職守氣象站。今年已85歲的陳金水1965年10月與同事創立安多氣象站,前前後後把16年的歲月貢獻給安多的氣象事業。
安多在藏語意為「末尾或下部」,有著大陸中低緯度高海拔面積最大的多年凍土區。在這風多、雪多以及冷天氣多的高原上,聳立著世界最高的氣象站。

播報需3分鐘內完成

安多氣象站位於縣城城郊的山坡上,是大陸國家基本氣象站。當地氣象觀測的主要職責是觀測雲的狀況、能見度、風速風向、濕度、氣壓、凍土等,每天需要定時回傳資料給西藏自治區氣象局,再傳送到大陸氣象局。
大陸氣象部門以「百班無錯情」來形容氣象研究人員的敬業精神,在安多的觀測員就是如此。安多氣象站從早上8時到晚上8時,要每小時觀測、編報1次;晚上8時到早上8時,則是每3小時觀測、編報一次。觀測員日日夜夜都要維持播報,且播報必需在3分鐘內完成,否則會被視為延遲,甚至被列為錯情。
「站在世界最高處,爭創工作第一流」,這14字就掛在安多氣象局的院子上,最早的實踐者就是陳金水。陳金水1960年代接獲指令,為了給青藏鐵路建設提供氣象資料,當局決定在安多建立氣象站。
陳金水當時帶著2頂帳篷與氣象儀器,就前往安多開創氣象事業。當時唯一燃料是牛糞,陳金水為了買牛糞常常步行幾十公里。當地土壤貧瘠,蔬菜是奢侈品,陳金水為了給妻子治病,還得從路邊垃圾桶撿菠菜的老葉和根,勉強煮一碗青菜湯。

精神如碑 激勵每代人

陳金水與同事在艱難的環境與氣候下,以鐵鍬、十字鎬敲開凍土,在安多縣城附近的山坡整理出一塊約625平方公尺的平地,做氣象觀測場使用。「凍土地有點像水泥地。」陳金水回憶,當時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沒人喊累。
安多氣象站落成後,還在此處留下一座「金水井」,就是陳金水與同事奮鬥留下的痕跡。陳金水1979年為了解決氣象局同仁的飲水問題,與同事在凍土層開挖了61天,最終打穿了一口14公尺深的水井,至今仍在使用。

「金水井」是陳金水與同事奮鬥留下的痕跡。(截圖自微博@中國氣象局)
「金水井」是陳金水與同事奮鬥留下的痕跡。(截圖自新浪微博@中國氣象局)

此後,陳金水繼續在西藏其他地區奉獻他的青春,直到2013年,他以79歲高齡重返安多。「除了坡還是那個坡,一切都變了!」陳金水說,安多氣象站的進步,就是大陸氣象事業發展的縮影。
安多氣象站設立至今超過半世紀,已有三代氣象人員進駐。安多氣象局局長王亞說,陳金水艱苦創業的精神如一座碑,激勵每一代安多氣象人,鼓舞他們繼續扎根在安多,將心血奉獻給高原。

追星族名不虛傳

西藏北部的安多氣象站海拔高達4800公尺,有「世界最高氣象站」之稱。安多氣象站1965年10月創立至今,已有三代的氣候觀測員,其中不乏有年輕人的身影。「80後」的洛松拉姆2012年從大學畢業後就在安多。「我們是『追星族』。」她說,他們一年365天都不能中斷播報,每天從清晨到晚上仰望星空,日月星辰就成了他們最佳伴侶。
洛松拉姆今年只有30歲出頭,從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探測專業畢業後,就到安多氣象局工作,當時人手短缺,她已經身懷六甲且接近預產期,仍然主動申請值班。2015年她的母親突然腦溢血,洛松拉姆當時正在野外觀測,趕回西藏昌都市芒康縣老家時,仍沒見到媽媽最後一面。
安多冬天的氣溫平均在零下30℃左右,最低溫也曾在零下43.2℃,對氣象觀測員是很大的挑戰。洛松拉姆表示,雖然辛苦,但是與老一輩的氣象人相比,「我們吃的這點苦算不上什麼」。

(記者/賴志昶)

洛松拉姆在唐古拉山交通自動氣象站檢修設備。(取自新華網)
洛松拉姆在唐古拉山交通自動氣象站檢修設備。(取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