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完春節、歡慶元宵節之際,大陸考古界傳出發現彩繪「兵馬俑」的佳音──青島平度市小光頂墓地出土西漢時期的彩繪車馬出行俑,為青島乃至膠東半島地區首次發現的彩繪「兵馬俑」;值得一提的是,過程中動用「即時動態定位技術(Real Time Kinematic,RTK)」配合無人機空拍,「黑科技」已成考古的新利器。
青島平度市古峴鎮八裡莊村東北方向有一片嶺地,嶺地上現存較明顯的封土兩座,被稱為「小光頂」墓地。去年6月為配合濰萊(濰坊到萊西)高鐵工程建設,青島考古所與青島平度市博物館聯手,針對小光頂墓地進行考古發掘,至今年春節前夕為止,共計發掘墓葬16座。
RTK運用測量更精確
「經初步判斷,這批剛出土的陶俑是一組侍俑和車馬出行俑,為西漢時期主墓墓主陪葬所用。」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玉海指出,陪葬坑內的陶器,包括16件人俑、8件馬俑及6件騎馬俑,以及4件帶蓋陶鼎、3件陶罍、2件陶罐、2件陶壺。陶器的表面均施以彩繪,色彩層次分明。
「黑科技」被派上用場,讓這次的出土成果備受矚目。青島平度市博物館副館長曲濤表示,考古需進行大地測量,過去工作人員慣常使用皮尺、指南針、全站儀,得由多人配合,勞動強度大,精確度低。此次嘗試把RTK運用於考古,透過導航衛星資料進行運算,不僅測算平面測量精確度可達公分級,且可單人操作,大幅提升工作品質、效率。
「我們還利用無人機和RTK結合,製作了精度極高的平面圖像,包括全景、探溝、周邊環境等,一覽無餘」,有助於周邊環境分析、墓葬形制研判等。曲濤強調,透過三維(3D)影像製作、應用,「三維影像可以還原當時場景,為研究工作提供實景資料,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也成為此次考古發掘的亮點之一。
小光頂墓地距離漢代膠東國國都即墨古城約10公里,與六曲山古墓群也有相當的距離,據推測,墓主身分應為膠東國高職等的官吏,年代大致為西漢中晚期。林玉海表示,因目前六曲山古墓群尚未發掘,此次車馬出行俑陪葬坑出土的文物相當豐富、精緻,對研究漢代喪葬文化與歷史文化而言,頗具參考價值。
本次出土陶俑部分高約40公分,不但面部表情傳神,髮型、服飾及彩繪的服飾細節亦清晰可見;陶馬則長約60公分,高逾30公分,體型健碩,排列有序,均施彩繪描摹馬身細節,部分馬俑上可見騎馬俑或身旁有牽馬俑。
湖北首見鴨嘴獸龍
此外,大陸國家自然資源部與央視日前同步發布,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程龍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於湖北宜昌遠安縣河口鄉落星村古生物群中,首度發現與現存鴨嘴獸具有相似骨骼特徵、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動物,並由團隊命名為「卡洛董氏扇槳龍」,存在時間約 2.48億年前。鴨嘴獸為最原始的哺乳動物之一,最早出現在2500萬年前,現今僅見於澳洲。
此一重大發現近日在《自然》雜誌的子刊《科學報告》上發表後,美國生命科學網隨即展開追蹤報導。程龍表示,「類似鴨嘴獸捕食方式的動物存在提前了兩億多年,且對研究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之後生態系統如何恢復意義重大。」(記者賴廷恆)
小靈通-RTK
「即時動態定位技術(Real Time Kinematic,RTK)」,為一種新型而常用的GPS測量方法,可在野外即時取得釐米(公分)級定位精度的測量方法,堪稱GPS應用的重大里程碑,為工程放樣、地形測圖及各種控制測量帶來新曙光,提高戶外作業效率。(記者賴廷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