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0・旺報-綜合報導

2019-05-10・旺報-綜合報導
雜交水稻之父出品 任重稻遠

袁隆平團隊海水稻試驗 改良鹽鹼地

與水稻較勁大半輩子,袁隆平強調,今年是關鍵的一年。2017年9月,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編號YC0045的耐鹽鹼水稻,畝產達到620.95公斤,堪稱重大突破。由實驗田小面積測評到生產性試驗,再到申請省級或國家級品種審定,至少費時3年;今年新一季試驗種植收成後,研發團隊將對部分試驗材料申請國家級品種審定。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左二)在查看水稻生長情況。(新華社資料照片)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左二)在查看水稻生長情況。(新華社資料照片)

試驗種子優中選優

在袁隆平口中,已掌握一些「有苗頭」的品種,今年種植逾1萬畝「規模比較大一些」,但真正大面積推廣尚需「等兩年再說」,眼前目標仍擺在「8年實現1億畝鹽鹼地種水稻」。事實上,大陸現有多個農業科學家團隊在不同地區,分頭進行耐鹽鹼水稻的研究,一些專案甚至已經走出國門。

每處試驗田裡的水稻種子,都是自成千上萬個組合裡優中選優、萬裡挑一,每個耐鹽鹼水稻研究團隊均需經歷如此嚴苛地篩選、漫長地等待。農業科學家陳日勝就這樣走過33年。1986年他在廣東省湛江市的海邊蘆葦叢裡,發現一株野生耐鹽鹼水稻、之後被命名為「海稻86」。

如今湛江市遂溪縣虎頭坡的海稻種植基地,133種與「海稻86」雜交後的品種正在生長;2014年「海稻86」已通過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公報,但距離大面積商業推廣尚有一段長路。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楊福指出,只有畝產超過400公斤的品種,才有推廣的價值。種植耐鹽鹼水稻,長遠的意義仍在於改良鹽鹼地。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工作人員對取樣的海水稻手工脫粒。(新華社資料照片)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工作人員對取樣的海水稻手工脫粒。(新華社資料照片)

走上餐桌評價不一

耐鹽鹼水稻「一頭連著土地,一頭連著餐桌」,部分試驗種植的收穫已達販售要求、走上餐桌。目前在電商平台即可買到,168元(人民幣,下同)10斤的某北方耐鹽鹼水稻米,評價包括「味道平淡無奇,非常一般」、「飽滿Q彈,香糯潤滑」;某南方海水稻米2斤裝52元,「確實不一樣,煮飯很香」、「煮飯很一般,很難嚼」同樣評價不一。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副主任張國棟以試驗的產品為例,品質好的稻米可直接販售,「味道一般的,可以釀酒釀醋,甚至可以做面膜」。他認為,重點仍在於「好吃、安全,又能符合多樣化需求」,用最少的水資源、最低的成本,且可持續種植;進而在市場打出品牌、賣出好價錢後,農民就會願意投入種植。

對此,袁隆平也頗為認同:不論哪個水稻品種,追求的目標除了高產,必須要口感好;「現在就是我們既要高產,還要優質。」在這群專家學者眼中,耐鹽鹼水稻從試驗田走向餐桌,從發現一個優良品種到讓其穩定高產,不僅過程漫長而曲折;現代人生活水準的提高,無形中也對農業科學家提出更高的要求。

(記者賴廷恆/綜合報導)

小靈通-海水稻
耐鹽鹼水稻的形象化稱呼,意指在海邊灘塗等鹽鹼地生長,不懼海水短期浸泡的特殊水稻,其生長地並非海水或海裡。2017年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主持的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海水稻,最高畝產達620.95公斤,2018年在大陸全國五大類型鹽鹼地大範圍試種。(賴廷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