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3・旺報-綜合報導

2019-08-23・旺報-綜合報導
女文青中年危機 轉攻靈修路

陸名作家酸換方式推銷自己 網民熱議

「現在,上海對我來說太熱鬧了。」一改當年「驚世駭俗」的《上海寶貝》形象,20年後衛慧已是走遍大江南北的「心靈導師」,運用西方心理流派「家族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提供心靈成長、家庭諮商課程。但她也坦言,「我骨子裡頭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比之前自己想像的還要多」。

▲當地時間2012年4月17日,大陸作家安妮寶貝出席倫敦書展。(CFP)
▲當地時間2012年4月17日,大陸作家安妮寶貝出席倫敦書展。(CFP)
但之前大陸知名作家侯虹斌在微博發表的《為什麼文藝女青年在人到中年時都走上了靈修之路》一文,指包括衛慧、安妮寶貝在內,90年代一度走紅、具代表性的女作家,如今不約而同走上「修行」或禪修之路,不僅是「不食人間煙火」,更是「換另一種方式推銷自己」。此文一出,隨即在網路上引發熱議。

家庭治療在大陸普及

日前BBC中文網的專訪文章中,衛慧侃侃而談,她的團隊運用西方心理學、東方傳統心性修養,並向西方心理學的德國名家海寧格夫婦,以及「薩提亞」流派的貝曼、葛莫瑞學習,並長期接受國學名家南懷瑾的思想薰陶。尤其海寧格整合創立的「家族排列」,此一醫療法能協助當事人釐清其原生家族中的問題。
衛慧表示,10年前有如劇場表演的「家族排列」開始被引進大陸,參與成員扮演成受諮商者的家族成員,並根據諮商者的問題,不需腳本、自然而然地回應諮商者的問題。在旁的諮商老師則宛若劇場導演或評論者,解釋當下問題的癥結點。

陸進入意識揚升層面

儒家強調「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相較之下,其他國家的子女雖也對父母懷有感情,但顯然不及已成文化、政治核心原則的「中國孝道」。衛慧指出,也因此在大陸,修復父母、子女關係的家庭治療,「尤其是家排在中國這麼普及和受歡迎,比在歐洲和美國熱門很多。」
從事家庭工作,也讓衛慧發現到「中國文化的根深蒂固」。至於侯虹斌的指責:這些推廣「正面思想」的課程,皆是所謂的「心靈雞湯」,毫無批判力的「和稀泥」,對之嗤之以鼻。不像20年前急於為《上海寶貝》與自身辯護,衛慧只簡潔地回應:批評者尚未能觀察到,大陸已經進入「意識揚升的層面」。
以《上海寶貝》成名20年後,衛慧預計明年將於上海發表新作,記錄這些年她本身的生命反思,以及她一路伴同男女老少共同尋覓生命解答的歷程。如今的衛慧不免好奇,「曾經的老粉絲和近年心理療癒的新擁躉,又將給出怎樣的反應呢?」(記者/賴廷恆)
▲上海今昔變化萬端,圖為2000年時即將拆除的陸家嘴地區最後一片老宅。 (新華社)
▲上海今昔變化萬端,圖為2000年時即將拆除的陸家嘴地區最後一片老宅。 (新華社)

 

旺報觀點 /賴廷恆

寶貝已老 上海與陸反變新潮

誕生於上海這座「魔都」,橫空出世的《上海寶貝》20歲了。當年紅遍海內外的「新新人類」女作家衛慧,改頭換面以「心靈導師」重現江湖,不復當年「中國已經不夠了,我還想要被全世界看」的豪情;但上海也好,大陸也好,「被世界看到」、「被世界聽到」的企圖心與進取心,20年來從未停止過。
舉世獨一無二的上海,自1930年代起中西交融的海派文化,1990年代則邁入第二波西化浪潮,重返國際社會的大舞台。躬逢其盛的《上海寶貝》,搭上「衝出中國、奔向世界」的直達車,滿足世人對大陸、上海的旺盛好奇心之餘;也映照出當時大陸「晚生代」對出國一事,以及「擴張身分感」的集體強烈慾望。
追隨昔日台灣氣質美女胡茵夢等「前輩」的腳步,衛慧也走上靈修之路。對昔日的「上海寶貝」而言,如今的上海「太熱鬧了」,並自剖「也許我已變了」。20年過去,《上海寶貝》也變成英國名作家Paul French口中,書寫「老上海」最好的十本書之一,可拿來獻給「還沒太老」的讀者。
誠如衛慧所言,中國已進入「意識揚升的層面」。也讓昔日《上海寶貝》遭禁的種種理由,隨著時空流轉,擺在時下眾人眼前,似乎變得有點「大驚小怪」。
衛慧變了,《上海寶貝》也老了。上海、大陸則是有變,也有不變:隨著經濟、國力的崛起,「變」得更崇尚精神文明、意識層面有所揚升,同時也持續踩著一心站上全球最前列,爭取國際話語權的「不變」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