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留守兒童」問題有解!武漢黃陂一家專門製作校服的「媽媽工廠」,老闆向京豔返鄉創設工廠,近百名員工都是希望就近照顧孩子的母親們。工廠設在5所學校交匯點,方便員工接送孩子,從不加班且很早下班,還協助打理「小飯桌」(課後安親班)解決員工後顧之憂,「每多一位打工媽媽回鄉,就會多一名快樂的孩子」。
綜合陸媒報導,「前川加十分服飾有限公司」由向京豔、向豔寧姐妹創辦。向京豔有兩個小孩,自己曾當過打工媽媽,讓大女兒成為留守兒童,二女兒出生後,她為了家庭辭去工作,卻覺得漸與社會脫軌。於是先爭取成為青少年服裝品牌代理電商,2013年創辦工廠。
工廠尊重親子聯繫
與其他工廠「效率第一」不同,「媽媽工廠」特別尊重親子聯繫,車間橫幅上寫著「媽媽認真是孩子最大的榜樣」;暑假期間設專門場所讓員工孩子寫作業;工廠從不加班、不罰錢。廠長絕招是「靈魂拷問」:「作為一個媽媽,你想如果這件校服穿在自己孩子身上會怎樣?」為母則強,這些曾經外出打工又返鄉的母親技術好,有強大心理動機,成為人力優勢,激勵員工們認真製作每一件校服。
28歲的員工江琴說:「孩子讀一年級,正是養成好習慣的關鍵時期,我一定要陪在她身邊。外出打工賺再多錢,孩子沒教好,錢等於白掙!我不想在家閒著,一定要自己掙錢。」現在的她工作時間比在深圳打工時短,但因為主動鑽研技藝、提高效率,收入並未減少。
錢賺再多不如教好孩子
另一位返鄉媽媽黃紅霞是生產線主任,她說,淡季每月能掙3000多元(人民幣,下同),旺季更可能達到6000元,她十分滿意。
向京豔已經與8家本地代工廠合作,還將舉辦免費服裝培訓基地,「每多一位打工媽媽回鄉,就會多一名快樂的孩子,」希望來「媽媽工廠」上班的人愈來愈多。
工廠管理富人情味 員工兼顧家庭
今年3月,福建一名隨農民工父母遷往廈門的3歲孩子,因為要去工廠找母親而被車撞死,聞者莫不潸然淚下!根據統計,2017年大陸還有3000萬名15歲以下兒童隨父母遷往大城市工作或留守鄉村,許多人倫悲劇因而發生。專家學者表示,如何改變農民工「有家的地方沒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的窘境、讓「留守兒童」不再留守:「『媽媽工廠』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解決了這一難題的思路。」
「媽媽工廠」的管理方式就與一般工廠不一樣。市場經濟裡,人工就是成本,為了利潤最大化,通常會儘量延長工時;一般服裝工廠通常晚上6點下班,有的甚至加班到晚上。但「媽媽工廠」下午5點半下班,從不加班也不考勤,今年產值卻預計突破3000萬元人民幣,產品外銷英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尼泊爾等國,生意愈來愈好。
作家艾丹指出,「媽媽工廠」的成功主要是「雇傭雙方都能夠設身處地考慮並精細對接到對方的實際需求」,因此不僅人手不缺、幹勁十足,還在雙向互動中獲得更大社會價值。
這些打工媽媽都是熟手,當了全職媽媽之後,過了招工年齡,成了被浪費的人力資源,因此有了二次就業的機會都非常珍惜。
為了兼顧工作和家庭,她們自動犧牲中午休息時間,午餐爭分奪秒吃完,不到10分鐘又投入工作,把工期趕上來,讓工廠既可以滿足媽媽們時間需求、又確保生產效率。不少女工的丈夫會自發來為工廠做免費電工,出錢出力幫忙改善電線、燈管,媽媽們也會互相推薦孩子在哪裡學跆拳道、補英語。使得「媽媽工廠」成為有人情味、有向心力的工廠。
學者指出,截至2018年8月,大陸農村留守兒童數量下降至697萬,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大陸政府持續推動返鄉創業就業。這不僅需要制度設計上的支撐,也需要民眾的觀念不斷更新、打破門檻,才能實現更大的「雙贏」。
(記者/簡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