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9・旺報-綜合報導

2019-10-19・旺報-綜合報導
文物遷台活歷史 僅存一人

「國寶守護者」索予明 炮火中護瑰寶來台

自台北故宮退休的漆器專家索予明,除了一生從事古器物研究,專著及文章成為早期台灣研究藝術史學生的必讀教材,18日晉登百歲人瑞的他,更是1949年負責運送故宮文物來台,至今仍健在的唯一一人。

1920年出生於湖北江陵,索予明因家境清寒曾進入當舖當學徒,抗戰時跟著江陵中學撤退到四川,而後考上同濟大學機械工程系就讀。1941年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落腳四川南溪縣李莊,當時的流亡學生多入不敷出,索予明當時貧病相連難求溫飽,得知中博籌備處招募繪圖人員便估且一試,從此跨入博物院,並追隨知名考古學者曾昭燏及李濟之工作,開始涉獵古器物學,並自此立志做博物館員。

故宮遷台文物在台中霧峰北溝庫房存放。(取自舊事不滄桑微信公眾號)
故宮遷台文物在台中霧峰北溝庫房存放。(取自舊事不滄桑微信公眾號)

船艦啟航即遭攻擊

1948年索予明奉命押運第三批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來台,時值農曆除夕,崑崙艦靠岸後碼頭工人卻消極不願搬文物登艦,索予明幾經協調疏通才讓文物登艙;同時還要面對內部的意見分歧,他回憶:「遷運工作,主張留守的同仁是反對的,經多方交涉從庫房提取150箱文物已屬不易。」不料文物登艦啟航後,還有更大的考驗。
崑崙艦一離開南京便遭炮火攻擊,原訂3天抵達台灣,最後船修修停停24天後才到台灣,而索予明的兒子小索表示,父親曾轉述崑崙艦一出港,艦長沈彝懋就打算北航投共,但最終由副艦長褚廉方主導下,詢問索予明是要北航或南航,他不猶豫地回答:「長官囑我將文物運往台灣,當然是南航。」
由索予明負責護送的崑崙艦上,包括了當時任教育部政務次長、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主任的杭立武,特別囑咐的4箱日本戰敗歸還文物,其中便有汪精衛當年送給日本天皇的《碧玉屏風》。

汪精衛當年送給日本天皇的《碧玉屏風》。(取自微博@裟欏雙樹)
汪精衛當年送給日本天皇的《碧玉屏風》。(取自微博@裟欏雙樹)

空間不夠 丟棄行囊

屏風高190公分、寬268公分,「體積太大,連船長艙都空出來也放不下,一部分得放在船艙走道」為了保護文物不被碰撞,索予明夜裡都是偎著屏風而睡。
索予明等崑崙艦上的國寶守護者,當年為搬文物上船,甚至被迫把個人行囊丟棄,索予明身上只留一件母親手縫的布衫和兩枚銀錢。1988年索予明終能返回湖北江陵探親,卻已是天人永隔,老家的親人,也多失散。

索公歡慶百歲壽誕

故宮人尊稱一聲「索公」的索予明,18日壽誕並晉登百歲人瑞,台北故宮前院長馮明珠與張臨生、林柏亭、何傳馨3位副院長及上百名已退休或在職的故宮人,這天齊聚為其祝壽,曾和索公共事過的故宮人,談及這位長者的風範,多是感念在心。

10月18日,故宮前院長及同仁為其晉列百歲人瑞的索予明(中)先生壽誕慶賀。(本報系記者鄧博仁攝)
10月18日,故宮前院長及同仁為其晉列百歲人瑞的索予明(中)先生壽誕慶賀。(本報系記者鄧博仁攝)

曾任職圖書文獻處,與索公共事過的簡松村表示,自己當時跟著索公整理檔案,「索公是特別文質彬彬的長輩,對我們這些晚輩絲毫不擺架子。」簡松村印象深刻的是索公的一些文章,請時任《故宮文物月刊》執行編輯的自己校稿時,總是非常謙和客氣地說:「要是照過去在大陸,應該請自己吃個雞蛋作為謝禮的,現如今就請喝咖啡吧!」
馮明珠表示,索公經歷崑崙艦事件,把文物安全護送來台,他至今念茲在茲仍是這些文物瑰寶,如今仍住在故宮山下,守著文物。此外,索予明的中國漆工藝研究影響深遠,尤其《蒹葭堂本髹飾錄解說》一書,是全世界對中國漆工藝研究都需要參考的著作,早期台灣欲研究藝術史的學生,也多是讀其書及文章,以了解中國工藝史。
何傳馨也指出,索公不只專研於器物,在書畫上面也頗有研究,曾為文談院藏的朱元璋像何以一件醜一件好,並考證好的才是真品。
在家人、故舊同事的共同慶賀中,百歲生日的索公精神奕奕地回應:「感動得說不出話來!」(記者/李怡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