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31・旺報-綜合報導

2019-10-31・旺報-綜合報導
守護不僅是棺木 是一個個故事

苗人洞葬習俗逐漸消失,村人很多年前就開始土葬,但仍有老一輩存有遵循傳統的決心。劉朝先說,曾有祖先去世,子孫想把他葬在村外山坡上,但出殯當天,一行人在路上碰到山洪沖走棺木,全村找了三天三夜,最後是在葬洞內找到;村裡的鬼師說是祖先思念故鄉不想離開,自此以後才放寬洞葬的規定,齊伯鄉的劉姓族人可以自行決定死後進洞或土葬。

對守棺人劉朝先來說,每具棺木都是一個人生故事,有夫妻相守一輩子,死後棺木也要放在一起、生死不離的,還有盛載父母傷心的。

他指著一對父子的棺木表示:「父親沒有等到孩子長大,就來這兒了。沒想到孩子沒有長大,就來這兒陪他老爸了。小棺材立在大棺材上,像不像兒子騎在老爸背上騎大馬?這爺兒倆幸福的背後,站著個心碎的妻子和老媽。」

身為新一代守棺人,劉朝先笑說是為了文物局每月給的300元(人民幣,下同)。現在他還在葬洞下方的停車場工地打工,每天有100元工資,在當地算是收入不錯的,包工頭覺得劉朝先還拿文物局的錢,實在是守財奴。

貴州平壩文物局工作人員為劉朝先澄清,表示千百年來,這個葬洞沒人專門看護,前幾年,曾有人進洞偷走10多具棺材,據傳是送到河南進行冥婚配對。

此後文物局在洞口外建高牆防護,大門上鎖,劉朝先自告奮勇接下守棺人之責,為的不是錢,而是想守護祖先的歷史。(記者廖慧娟/綜合報導)

                                                    小靈通—-苗族洞葬
苗族文化的特有習俗,把逝者裝入棺中,放入洞中的葬儀。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高坡苗族鄉的苗人稱「把洞杜」,「把」指洞,「洞杜」是苗語的死人屍體,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洞裡面的死人屍體」。傳說苗族是5000多年前蚩尤領導的「九黎」部落後裔,因爭奪中原的涿鹿大戰敗給黃帝部落,從黃河流域逃到長江中下游一帶,形成新的部落聯盟,史稱「三苗」;其後又敗給堯、舜、禹領導的部落,被迫遷徙,部分人在貴州定居。由於大家都夢想重返故土,即使死後也要求子孫要扶柩還鄉,所以把棺木暫存洞中,久而久之形成「洞葬」習俗。(廖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