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子、稻穀、紅豆……這些常見的五穀雜糧,除了食用、當作肥料外,在四川綿陽非遺傳人潘德貴的巧手下,成為美麗的畫作,不僅製成吉祥、喜慶的圖飾,更以生產、生活作題材。
60歲的潘德貴是鑫田糧藝的傳承人,「接觸糧藝至今已有30多年,早年爺爺和二叔都是糧食作畫高手,耳濡目染下,自己也愛上糧食作畫。」1980年代初,潘德貴到該市涪城區豐谷糧站任職,但礙於當時糧食緊缺,只創作簡單的圖畫、文字。
2000年潘德貴自掏腰包成立「鑫田糧藝創作室」,並尋訪多位民間工藝大師,為讓製作材料更豐富,他每年都走遍大陸各地,尋找大量的五穀雜糧、種子。
「收集到的種子需進行整體除雜、藥物處理、殺毒、去蟲卵等多道工序,並存放玻璃瓶中,現已收集了3000多種品種。」潘德貴表示,期望能收集到上萬種品種,創作更多新穎的作品。
雖然2010年起,潘德貴接連受邀到新加坡參展,鑫田糧藝也有初步成績,但仍和其他民間工藝一樣,不斷被現代工業衝擊。
「糧藝作畫人工成本高,是重複、枯燥的純手工活,需要有足夠的耐性、悟性。」潘德貴直言,若要完成一幅作品,簡單的只需4、5種種子,難的可達上百種。「師徒間只能口傳心授,更多是靠徒弟自行領悟。」
如今潘德貴也收了5位徒弟,最久已跟他習技12年。為讓更多人喜歡、了解糧藝作畫,他也讓傳統工藝走入校園,除了引領學童創作,更向他們講述農耕文化的故事。
(記者/黃冠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