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9・旺報-綜合報導

2019-10-29・旺報-綜合報導
加強國際化 台應助學生走出去

借鏡港校經驗 提升交換生比例拓展視野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提出「幫交換生出國找預算」,近日引發熱議,蔡政府則見機猛酸韓:行政院長蘇貞昌批韓「亂開支票」,教育部長潘文忠28日也表示韓國瑜「對教育了解不深」。但事實上韓國瑜拋出「鼓勵大學生和研究生,在求學過程中一定要有一年去國外當交換生,費用由政府想辦法解決」的想法,最能解決台灣大專校院最大弱點「國際化」。

眾所周知,長期以來台灣大專校院國際化不足,以今年3月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的「Mos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全球國際化大學排名)為例,龍頭台大也只有第163名;相較之下鄰近的香港表現異常強勢,香港大學國際化是全球第1,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也都位居全球前5,超越了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一眾英美頂級名校。

交換生最大誘因,是用母校學費出國讀名校。圖為在澳洲的一名留學生。(新華社資料照片)
交換生最大誘因,是用母校學費出國讀名校。圖為在澳洲的一名留學生。(新華社資料照片)

比起海外交流更深刻

交換生是國際化很重要一環。和海外交流不同,交換生指的是去母校的海外姊妹校就讀1學期或1年,學費是交給母校,且學分獲得承認;海外交流是付費給對方學校,時間短,可能只是暑期海外交流或是短期研習,且不見得有學分。
交換生最大誘因就是,可以用母校學費去讀歐美名校,例如香港科大1位台生2018年去美國波士頓大學當交換生,若是自費1年學費是5.3萬美元,約合新台幣159萬,整整是香港科大學費的3倍、台灣公立大學的30倍。

台灣就算是頂尖大學,出國交換學生數也只有1成。(本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就算是頂尖大學,出國交換學生數也只有1成。(本報系資料照片)

台頂大交換生只占1成

港校非常重視讓學生出國交換的機會,各校常常會以「全校學生大學4年內出國交換1學期以上的人數比例」作為招生號召。例如香港城市大學花了5年時間,把學生出國交換比例從2013年不到50%增加為至今的超過65%;香港浸會大學每年選送超過400名學生出國交換;人數不到3000人、小而美的香港嶺南大學學生出國交換的比例更是將近85%。而台灣就算是頂尖大學,這個數字最多只有1成。
送學生出國交換,不只是功利地讓國際化帳面數字好看,而是可以拓展學生視野;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就說,學生從國外回來「氣質、談吐、見解就是不一樣」,整個人脫胎換骨。此外兩校互推交換生意味著緊密的學術合作和交流,也是台灣大專校院「走出去」、被世界看見的重要管道。

(記者/簡立欣)

台灣仍要先解決大學過多問題、提升整體大學生素質。圖為一大學生走出校園。(本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仍要先解決大學過多問題、提升整體大學生素質。圖為一大學生走出校園。(本報系資料照片)

旺報觀點(簡立欣)

提升學生素質 需從大學瘦身著手

2020總統大選白熱化,教育方面政見卻還是空白一塊。韓國瑜提出「幫交換生出國找預算」,幫助學生拓寬眼界、脫胎換骨,立意極佳,但首先要先處理過去擺爛20年、且蔡政府顯然也沒解決的「大學退場」問題,並提升整體大學生素質;否則,拿國家的錢去協助待倒閉的後段班學校或是學習意願低落的學生出國當交換生,根本沒有意義。
香港人口700萬人,只有8所公立大學(8大)接受政府補助,「8大」的錄取率不到2成;相較之下台灣2300萬人,接受政府補助的大學卻有150多所(公立大學50所、私立大學100所),且大學錄取率幾乎百分之百。少子化加上大學數目太多,導致台灣大專校院學生素質和教學品質日趨下降,近年來私校招生引發的各種光怪陸離現象更是怵目驚心。
台灣的大學過多,能分給每所學校的教育資源當然就不足。韓國瑜若要做到「每個大學生大學4年內都有機會出國交換1次」,首先必須減少大學數目,用先進國家人口與大學數目標準(每百萬人口1所公立大學)來看,甚至可能要「瘦身」到50校以內;此外交換生不需補助學費,主要是機票和生活費,且就算港校也不是百分之百給好給滿,因此1年所需遠遠低於韓國瑜計算的「若政府全部補助則是3200億元」。
何況,大學數目減少之後,招生門檻才可能提高,招進來的學生也才「值得」送出去當交換生;此外由於大學變少、各校能獲得的資源變多,也更有餘裕去送學生出國交換。
目前大學數目過多、品質良莠不齊,高教經費「生吃」都不夠,當然無力「送每個大學生和研究生出國1年」;但如果新政府有魄力大幅減少大學數目,現有的高教問題就可以解決一半以上,台灣更可以重新調整高等教育體質,包括把教育經費拿來送學生出國留學或交換。與其把納稅人的錢拿去蓋蚊子館或是無效的高鐵南延、北延,相信國人更願意眼光放遠、投資教育、投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