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1・旺報-綜合報導

2020-02-11・旺報-綜合報導
陸企《美國工廠》紀錄片 喜奪小金人

耗時四年拍攝 呈現中美文化、制度的衝擊

由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蜜雪兒夫婦投資出品的《美國工廠》,美國當地時間9日榮膺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導演Steve Bognar、Julia Reichert上台領獎時,特別用中文說出「謝謝曹德旺」,向這位福耀玻璃董事長前後長達四年的配合拍攝,以及參與拍攝的大陸團隊致謝。

Julia Reichert的得獎感言強調:「我們的故事發生在俄亥俄州和中國,但實際上也可以發生在其他任何地方。如今,工人們的境遇變得越來越難。」但她堅信,「如果世界各地的工人能團結起來,情況會好轉。」Steve Bognar除感謝「讓我們說出他們故事的人們」外,一句「謝謝曹德旺」更成為其感言的最大焦點。

紀錄片《美國工廠》海報。(取自豆瓣網)
紀錄片《美國工廠》海報。(取自豆瓣網)

引起各界迴響、熱議

大陸汽車玻璃大王曹德旺2014年進軍美國市場,拯救美國「鐵銹帶」的過程,不僅成為《美國工廠》的取材對象,也是歐巴馬夫婦成立製片公司後的首部紀錄片作品。歐巴馬夫婦雖未現身奧斯卡頒獎典禮現場,但已透過推特慶賀《美國工廠》抱回小金人。

去年8月《美國工廠》於Netflix與部分院線上映後,適逢中美貿易戰再度趨於白熱化,大陸央視新聞曾認為,此片對川普政府「逆全球化」政策提出委婉的反擊。《美國工廠》隨即引發各界關注、迴響,並掀起一波關於「中美兩國工廠模式」多元面向的廣泛熱議。

《美國工廠》描述福耀集團接手俄亥俄州一座廢棄的通用汽車工廠,改為玻璃製作工廠、僱用兩千位當地的藍領員工,但雙方的蜜月期並不長,種種挑戰、難題接踵而來;全片忠實呈現出,大陸公司所屬工廠在美國本土化過程中,遭遇文化、制度面的衝擊,以及意識形態差異的碰撞,並體現出「美國製造業回歸」的另類視角。

「電影出來後,我很認真地看了三遍。我知道,您們用自己的手法,也沒少批評我,但我還是感謝您們,我會很客觀地接受您們的批評。」未出席奧斯卡頒獎典禮的曹德旺,事後透過影像祝賀兩位導演:「這對我將來繼續在美國發展,用什麼樣的態度,克服缺點,把工廠做得更美國化,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美國當地時間2月9日,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的《美國工廠》主創人員展示獎盃。(新華社)
美國當地時間2月9日,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的《美國工廠》主創人員展示獎盃。(新華社)

兩國管理方式大不同

《美國工廠》去年8月上映後,曹德旺也曾指出,此一紀錄片堪稱客觀,既有大陸公司好的一面,也道出頗多需要改進之處;「但總體而言,反映出了中國的繁榮是中國人幹出來的。」當初曹德旺同意配合拍攝,正是因為要對歷史負責,「與其我們不斷地向美國人介紹中國,介紹福耀,不如讓他們自己去看。」

《美國工廠》並記錄下,數百名大陸工人離鄉背景遠赴美國,但美國員工卻顯然難以適應新的管理機制。福耀集團接手舊工廠,原本被視為提供當地民眾就業機會,但大陸管理階層對員工的管理方式,並解僱不服從管理的美國員工,讓中美員工由藍領階級乃至管理高層,工作、生活方面均產生劇變。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Steve Bognar、Julia Reichert即曾以《最後一輛車:通用汽車工廠的關閉》(The Last Truck : Closing of a GM Plant)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項,刻劃同於《美國工廠》、位在俄亥俄州代頓鎮上的汽車工廠,面臨重大改變最後關閉的過程。(記者/賴廷恆)

小靈通 《美國工廠》

紀錄片《American Factory》由Steve Bognar、Julia Reichert執導,描述大陸玻璃製造商福耀集團至美國俄亥俄州代頓投資,將前通用汽車組裝廠改為玻璃工廠的故事。此片為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夫婦成立高地製片公司後的首部作品,2019年日舞影展首映後,在Netflix上線,並獲頒第92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賴廷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