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7・旺報-綜合報導

2019-11-17・旺報-綜合報導
提高身體免疫力 避免水土不服

規律作息要忌口 注意飲食衛生少吃生冷食物

水土不服不僅是成語,也是中醫病症名。出自《三國志‧周瑜傳》:「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水土不服,指初來一個地方,對當地氣候條件和飲食習慣不適應而產生的一系列不良反應。有時被引申到對某個地方的文化和社會生活不習慣。
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與世間萬物相通相息。人在順應自然、自我防護的過程中,逐漸適應了久居地的氣候和飲食習慣,身體內各臟腑機能也在這種適應中悄悄發生著某種變化。一旦到了新的地域,特別是地理和氣候條件、飲食習慣差異較大的地域,機體一時適應不了,就會出現一些不適反應。

古人吃土 不符現狀

如長期生活在低海拔地區的人,一旦到了高海拔地區,很多人會出現高原反應;長期處於乾燥地帶的人,一到了潮濕的地方,會感覺得身體困濁緊裹,這些都屬於水土不服。水土不服的表現很多,長痘、乏力、失眠、胸悶,皮膚過敏、嘔吐腹瀉等都可能出現。
古時候,人們應對水土不服的一些辦法,現在看來是有趣的。《本草拾遺》是唐代陳藏器撰寫的藥物學名著。其中介紹了治療水土不服的方法:一是刮下鞋底之土,兌水同服;二是以伏龍肝兌水服用,所謂伏龍肝,其實就是灶心土。其依據是:脾屬土,以習慣了的家鄉之土沖服,可以起到調理脾氣的作用,以減輕水土不服的反應。暫且不論古人的方法是不是有效,單刮鞋底之土服之的做法,現代很多人也不會做了,一是鞋底不一定有土,自家不燒柴,也沒有灶心土,二是也有不衛生之嫌。

事先調理 預備藥物

現代交通發達,人們日行千萬里已不是難題,一些人也會在異地工作和生活一段時間,怎樣預防和應對水土不服,建議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不過於勞累,規律作息,保證足夠睡眠。
二是避免大吃大喝、暴飲暴食,特別對以前少有吃過的飲食,要循序漸進,逐漸適應。
三是去異地前,了解當地地域特點以及自己體質特點,做好應對準備。如要去高原地區,先看自己有沒有心臟病、高血壓、慢性肺疾病等,也可備些救急藥物;去乾燥的地方注意隨時補水,去潮濕的地方,穿通透性好的衣物,住通風的居所。
四是注意異地飲食衛生,少吃生鮮涼拌菜。
五是不論在何地方,都要吃溫熱飲食,寒涼傷脾,脾失運化會加重水土不服。
對體質太弱的人,外出到異地前,可以事先進行一些中醫調理,如陳皮、山藥、黃芩、板藍根等,可以提高身體免疫力和脾胃的適應能力。(取材自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