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7・旺報-專題報導

2019-11-17・旺報-專題報導
陸瀕危植物 遷地保護留生機

北京世園會中國特有種受關注

金秋時節,長城腳下的北京世園會園區內,遊人絡繹不絕。中國館的中國特色珍稀植物展上,一批大陸特有及珍稀瀕危植物引人注目,包括花似山茶、葉像杜鵑的杜鵑紅山茶,還有一度被認為已在原產地滅絕的五小葉槭。
北京植物園園長賀然表示,展會展示的植物都在《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內,人們既為這些記載美好生態的生命動容,又為它們所面臨的生境破壞擔憂。本次展覽既向世界展示中國特有珍稀植物的魅力,也呼籲大家增強珍稀瀕危植物保護意識。

杜鵑紅山茶。(中新社資料照片)
杜鵑紅山茶。(中新社資料照片)

在植物園保存物種

北京世園會展示的寶貴植物,引起很多觀眾的好奇,珍稀瀕危植物的價值表現在哪些方面?大陸珍稀瀕危植物保護現狀如何?怎樣進一步加強保護?事實上,一個物種就是一個基因寶庫,保護珍稀瀕危植物意義重大。
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學院教授張志翔表示,生存繁衍受到嚴重威脅的物種,需要遷出原地,移入植物園等地進行保護和管理。「就地保護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最有效的措施。遷地保護是拯救可能滅絕生物的最後機會。一般情況下,當物種的種群數量極低,或物種原有生存環境被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破壞甚至不復存在時,遷地保護就成為保護物種的重要手段。」

北京植物園溫室。(新華社資料照片)
北京植物園溫室。(新華社資料照片)

大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植物處處長魯兆莉表示,「目前,我國建有近200個各級各類植物園,收集保存2萬個物種,占我國植物區系的2/3,基本完成蘇鐵、棕櫚種質資源,以及原產我國的重點蘭科、木蘭科植物的收集保存。」
例如,在風景如畫的三峽壩區,有一個「植物王國」,290餘種珍稀瀕危植物原來處在庫區淹沒線以下和移民遷建區內,為了挽救這些瀕危物種,長江三峽集團公司成立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透過遷地保護、繁殖等措施,有效保護了受水庫蓄水影響的植物,並初步建成三峽特有珍稀植物「種質資源庫」。

人工培育的西藏杓蘭。(新華社資料照片)
人工培育的西藏杓蘭。(新華社資料照片)

生物多樣性受威脅

大陸林學及生態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表示,這一舉措「最大限度地保護了三峽庫區生物的多樣性,確保了三峽特有珍稀植物的永續利用」。
「近年來,我們對《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進行修訂,發現在全國3.5萬多種野生高等植物中,仍有11%生存受到威脅。」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覃海甯博士表示,考慮到對許多物種野外資源和保護情況還不了解,推測大陸高等植物受威脅比例為15%-20%,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形勢仍然十分嚴峻。
野生植物是生態系統重要組成部分。一個物種滅絕,不僅該物種的遺傳資源得不到利用,還可能引發其生存網路的連鎖反應,導致一系列物種滅絕甚至生態系統不穩定,發生生態災害。
大陸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野生高等植物有3.5萬多種,約占世界總數的10%,居世界第三。同時,大陸也是生物多樣性受威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記者李鋅銅)

五小葉槭。(取自微信@中國綠發會)
五小葉槭。(取自微信@中國綠發會)
小靈通-珍稀瀕危植物致危因素
公眾保護意識不強導致的人為影響、生態環境變化以及植物自身競爭劣勢等是主要因素。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類活動增多,修路、修水電站、濫採濫挖等成為威脅珍稀瀕危植物的重要因素。以漾濞槭為例,這種植物長期以來受人為活動嚴重干擾,導致分布區狹小、生態環境破碎化嚴重,種群自然更新極為困難,2002年在雲南漾濞縣被發現時僅存4株。(李鋅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