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中藥的別名也很耐人尋味。甘草有調和諸藥的功效,尤似和事的國老,故又稱「國老」;大黃瀉下作用猛烈功大力專,好似勇猛無敵的將軍,故也稱「將軍」。中藥之名簡,而其意賅,不僅與中藥之形色氣味相關,更與古人所處的地域、時代以及當時政治經濟環境、民俗、中醫藥地位等因素密不可分,集中體現了中醫取象比類、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古代流傳著大量與醫藥有關的神話、傳說。如止血藥禹餘糧,相傳與大禹有關。宋代陳承《本草別說》:「禹餘糧,會稽山中出者甚多。如蛇銜,劉敬叔《異苑》:「有田父見一蛇被傷,一蛇銜一草著瘡上。經日,傷蛇乃去。田父因取草治蛇瘡皆驗,遂名曰蛇銜草也。」
外域傳入冠以標記
不少外域傳入的藥物,往往冠以外域標記。從「海」「番」「洋」等特別標記中。冠以「胡」字的藥物,多為兩漢、西晉時由絲綢之路傳入,如胡豆、胡麻(即芝麻)、胡瓜(即黃瓜)。冠以「海」字的藥物,多為南北朝後由海路引進,如海棠、海棗、海風藤、海桐皮等。
冠以「番」字的藥物,多為南宋至元明時由「番舶」自南域引入,如番茄、番薯、番椒、番木鱉、番瀉葉等;冠以「舶」字,如舶硫黃、舶乳香等。冠以「洋」字的藥物,多為清代從海外引入,如洋參、洋薑、洋蔥、洋芋等。
更有一些藥物直接冠以國名,如石榴,是安石榴的簡稱。安石,是古波斯的屬國,又作「安息」,常用的芳香開竅藥安息香。
再如活血的良藥紅花,原名為番紅花,番同「蕃」。《本草綱目》卷十五「番紅花」:「出西番回回地面及天方國,即彼地紅藍花也。」西番即吐蕃,是公元7至9世紀建立於青藏高原的藏族政權。
避穢語 雅化藥物名
古代諱飾文化對藥物命名亦有一定的影響,不少藥物因避俗語穢詞而雅化其名。此類藥名若以書面形式載入書中未免有俗、穢之嫌,故古代醫家每每隱去俗稱,雅化其名。如鴿糞,因其屎皆向左盤曲,而稱作左盤龍;人乳,因道經稱久服可以成仙,故名為仙人酒、蟠桃酒;人糞,經加工後是救治溫病高熱神昏的要藥,便據其色、依其形,而美其名曰金汁。
其他,如灶心土稱伏龍肝,鼯鼠屎喚五靈脂,雞蛋膜謂鳳凰衣,人尿曰輪回酒、還元湯等,有人中黃、人中白皆屬此類。(取材自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