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7・旺報-綜合報導

2020-03-17・旺報-綜合報導
人命當籌碼 防疫賭局拚群體免疫

陸專家:看似理論可行 不適用新冠病毒

面對新冠肺炎嚴重疫情,英國提出所謂「群體免疫」是否靠譜?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指出,群體免疫的免疫力通常是由於已經接種疫苗而獲得,但是在此次新冠病毒並沒有疫苗成功來實現強大的群體免疫。看似理論上可行,實際上是否真的能夠成功,仍然存在著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大陸是斷然不會採取這種根據「更長的預期壽命」來採取醫療救治的。

張文宏指實際情況下,從武漢前期經驗和目前義大利、伊朗的疫情發展中知道,最大的風險是不加管控的疫情,一旦迅速蔓延,重症患者增多,若是醫院應對不充分,有可能會導致醫療資源的擠兌。但是如果管控好,則可以順利過渡到常態化重症管理,像德國就是成功的典範。

群體得病 中斷感染鏈

張文宏表示,群體免疫也就是當足夠多的人對導致疾病的病原體產生免疫後,使得其他沒有免疫力的個體因此受到保護而不被傳染。理論表明,當群體中有大量個體對某一傳染病免疫或易感個體很少時,那些在個體之間傳播的傳染病的感染鏈便會被中斷。
他說,群體免疫的免疫力通常是由於已經接種疫苗而獲得,如天花疫苗的成功研製和接種,使人類或者全體免疫,最終消滅了這種傳染病;或者來自於人群已經普遍接觸或者感染過這種病毒,比如流感。但新冠肺炎都不是。
張文宏從大陸的經驗來看,大陸竭盡全力保障了公民不受感染,在防控上不惜以犧牲經濟為代價,在短時間內迅速降低了病毒的社區內傳播,並迅速恢復社會秩序,竭力恢復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由於大陸整體國家強大的決心和民眾的配合力,這並不是其他國家都能夠抄的作業。

▲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中新社資料照片)
▲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中新社資料照片)

涉及人性倫理問題

群體免疫的策略,張文宏指出,實際上不僅僅是一個科學的問題,可能會涉及一些人性和倫理的問題,也可能存在巨大的隱患。在現代社會科技文明發展下,我們希望更多人能夠獲得更好生存的權利,而不是以個體的微弱力量去面對自然法則的「優勝劣汰」。當我們面對一個有一定比例死亡病例的傳染性疾病,在可能實現科學防控的情況下,選擇群體免疫這種看似公平的策略,可能存在倫理的風險。
「在控制疫情的同時不會因為嚴格的管控措施犧牲社會活力和經濟發展,盡量減小抗擊疫情的代價,這就是英國所行策略背後的邏輯。」張文宏表示,英國政府採取這個策略背後也是有理論的基礎。
首先是流行病學的理論──普遍免疫可以形成穩態。但現實則是,這次新冠疫情同樣也存在著大部分感染患者為無症狀或僅為輕症,可以在不經治療或者對症治療後自限性痊癒的特點;此外,英國政府重申新冠的死亡率是1%。因此,通過放開疫情的防控,讓大量人口感染後自癒獲得免疫力,然後集中醫療力量救治人群中的危重症患者,也就是說不在防「感染」上花成本,而盡在防「死亡」上花成本。
但是他強調,這樣的一種「群體免疫」方式看似理論上可行,實際上是否真的能夠成功,仍然存在著很多不確定的因素。

▲一名目的地是廣東的入境旅客在填寫追蹤用的個人訊息。(新華社資料照片)
▲一名目的地是廣東的入境旅客在填寫追蹤用的個人訊息。(新華社資料照片)

(記者/林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