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習慣與疾病地圖的研究是否有代表性?福建農林大學食品科學學院教授、閩台特色海洋食品加工及營養健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趙超說,由於樣本數量大,遍布各個區域,且基於真實的點餐交易數據,涉及的飲食也以日常飲食為主,並考慮到搜索偏好與實際購買,因此,目標樣本人群與目標數據提供者是高度重合的。可認為其在網路建設和線上點餐較為發達的城市地區是具有代表性的。
福建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達諒認為,飲食與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才能預防身體疾病。當前,重口味已成了中國人的飲食常態。李達諒建議,日常生活中,應該培養清淡飲食習慣;趙超也建議,傳統飲食多數是正常的蒸、煮、燜、炒,這些是比較健康的烹飪操作,應予以鼓勵。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州研究院大健康食品卓越中心經理傅才力說,以烹飪馬鈴薯為例,燉的熱量最低,每100克約58大卡,而炸的熱量最高,達471大卡。同一食材的不同烹飪方式所帶來的熱量不同,煮、燉是更為健康的烹飪方式。
很多人一說減糖,就想著不吃含糖的食物。趙超指出,其實,減糖澱粉類食物也要控制,如米飯、麵食等。因為這些澱粉類的食物在腸道也會分解為單糖、雙糖。而減糖的標準就是吃進去的澱粉、糖等能量物質,要與每天消耗的能量平衡,不然能量在體內堆積就會轉化成脂肪,從而增加身體代謝負擔。
趙超評論說,寧光院士團隊的這項研究,為中國人的膳食情況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參考,為中國膳食指南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該研究還提示部分人群需要改變自己的飲食和烹飪方式,不能因為一些舊習慣而對某種食物上癮。(記者/林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