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今年走向第10年,光是當初發起的阿里巴巴一家,10年銷售額就已暴增3200倍,但在「買買買」的購物過後,越來越多大陸民間的聲音激起反思,民眾透過1年1次自由購物的集體放縱,首先突顯的是中產階級收入與消費議題,試圖以消費紓解困境,卻反而證明出平常不敢消費、在消費上的謹慎以及斤斤計較。
這似乎也與大陸近期正討論的消費升級、降級議題相關,就有文化專家評論,如今許多人都受過高等教育,光鮮亮麗出入辦公室,對自身白領身分有很高的期待,但實際收入水準與藍領工人已沒有區別。
回顧「雙11」從別具創意的銷售噱頭,演變成媲美西方聖誕狂歡的全球知名消費盛典。光是最初發起的阿里巴巴一家電商,交易規模從2009年的5200萬元(人民幣,下同),飆升到去年1682億元,足足翻了3200倍。
而「雙11」的瘋狂購物下,持續吸引的最大原因始終是價格優勢。商家的滿額減、預付折扣、秒殺、裂變紅包等促銷手段,讓有些動心想買的衣物、零食和書籍,如果時間不是相隔太遠,都會暫時忍住等到「雙11」再買。
據彭湃新聞所引述評論作者回想過去,2011年首次參與「雙11」買了衛生衣和牛仔褲花了200元,跟同學討論的都是買了些什麼?幾天後,學校專門存放快遞的草坪已堆滿「雙11」的快遞,像是幾個小山包。
但這類瘋狂消費卻也被國際組織示警。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曾發過《中國大陸主要城市消費觀念與行為調查研究報告》就指出,大陸消費購物過剩現象突出,有多達51%的消費者家中有未拆標籤的衣物。
(記者/吳泓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