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大陸積極推動中華文化復興,對影視節目內容發展卻多有限制,受到趨勢影響,電視台及影音平台把文化類綜藝節目視為「安全牌」,在「文化」的範疇裡不斷推陳出新,因而發展出多元「文化+」類型節目,讓傳統文化「跨界」發展,節目內涵豐富多元,易於延展,也較不會陷入同質化窠臼。
目前已發展的類型,包括「文化+旅遊」的《魅力中國城》,深度聚焦城市發展,挖掘城市內涵;「文化+博物館」讓觀眾看到在《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節目中「活」起來的珍貴歷史文物。
「文化+互聯網」為融媒體提供新思路,《我要上春晚》徹底打通台網融合創新壁壘,在春晚之上再造經典IP;「文化+科技」締造《加油!向未來》、《機智過人》等科技類綜藝節目,讓高冷枯燥的科學知識也具有了趣味性和人文氣息。
魅力中國城 推城市名片
剛播完的《魅力中國城》第2季呼應大陸民眾從「觀光式旅遊」升級「體驗式旅遊」的需求,進一步挖掘大陸多個城市的內在價值,介紹甘肅慶陽的剪紙和千歲香包、雲南德宏的葫蘆絲、山東樂陵的金絲小棗、廣西崇左的花山岩石、重慶大足的太空荷花和鯉魚燈舞等各個城市獨有的文化面向,製作單位讓這些充滿鄉愁的家鄉器物,成為每個城市的「名片」。
已製作2季的《一路書香》則是另一種不同的「文化+旅遊」節目。由任賢齊、竇文濤、張星月、蔣方舟、香港影后劉嘉玲、《甄嬛傳》裡的「瑾汐姑姑」孫茜、最美「小龍女」李若彤等名人分享書香,結合製作所單位拍攝的實景,讓觀眾隨《長恨歌》穿越時空,感悟十裏洋場的悲歡,在香江之畔體驗金庸武俠世界的肆意,讀《邊城》眷戀夢裡故鄉的輕柔,到敦煌描摹古時絲路的壯闊。
國風美少年 拉近年輕人
從2016年至今,《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等紀錄片走紅,帶動「文化+博物館」綜藝節目的熱潮,以綜藝的形式解讀歷史和文物,為博物館開創藏品闡釋與展示的新方法,吸引許多新觀眾,增強博物館彼此之間的聯繫。
製作單位也沒忽略95後、00後年輕族群,希望藉由「文化+網紅」的模式,提高年輕世代對那些被視為「老玩意」的傳統文化認同感。《國風美少年》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製作單位邀請「四千年美女」鞠婧禕、歌手霍尊與年輕相聲演員張雲雷擔任節目召集人,海選20位95後、00後「國風少年」以舞蹈、戲曲、武術等傳統藝術表演形式,演繹49位歷史人物和60余部文學著作的經典片段。
古樂融現代元素再創新
東漢末年的《廣陵散》,被參賽者芊蔚以古琴與小提琴、大提琴以及爵士、京劇二黃四平調、搖滾等元素重新改編;來自新疆的「敦煌小仙女」哈尼克孜表演的《一夢敦煌》,把敦煌壁畫上的飛天舞融入新疆舞與現代舞元素;京劇《定軍山》的嚴肅唱腔中,居然加入rap。雖然有人認為「不倫不類」,但觀眾有機會以年輕人的視角,看到傳統文化的新風貌,年輕族群有更多接近傳統文化的動力。
文化類綜藝跨界融合,讓傳統文化不再是孤立的概念,成為更廣泛的精神源泉,煥發出更為豐富的想像空間。
(記者/廖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