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五,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將在湖北省武漢市開幕。
武漢軍運會將於10月18日至27日舉行,共進行27個大項(含2個表演項目)、329個小項的比賽。本屆軍運會的會徽名為「和平友誼紐帶」,由「五角星」「和平鴿」「彩帶」和「7」等元素共同構成;吉祥物名為「兵兵」,設計靈感來源於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鱘,口號為「創軍人榮耀,築世界和平」。
軍人的奧運會 軍事特色濃郁
為紀念二戰結束50周年和《聯合國憲章》的簽署,國際軍事體育理事會舉辦了世界軍人運動會。第一屆世界軍人運動會於1995年9月4日至16日在義大利首都羅馬舉行,此後每4年舉行一次,有「軍人的奧運會」之稱。
武漢軍運會是首次在大陸舉辦的世界軍人運動會,與奧運會相比,世界軍人運動會除了設有田徑、游泳等常規的比賽項目外,還設置了一批具有濃郁軍事特色的比賽專案,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三五一定一跳」:軍事五項、海軍五項、空軍五項、定向越野和跳傘。
據組委會初步統計,本屆比賽的參賽運動員總數約為1萬人。解放軍體育代表團從首屆世界軍人運動會開始,每屆均派出運動員參賽。此次,作為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的東道主,解放軍體育代表團從全軍選拔出553人,參加除高爾夫球項目以外的24個比賽項目和2個表演項目。解放軍體育代表團是本屆人數最多的代表團,也創造了解放軍參加世界軍人運動會人數的新高。
代表團入住軍運村 智慧用電 拎包入住
近日,武漢軍運會運動員村舉行了開村暨大陸代表團入村歡迎儀式。大陸代表團553名隊員成為首批入住的隊員,這也標誌著武漢軍運會賽前準備工作全部就緒。
軍運村位於武漢市江夏區黃家湖東南岸,占地總面積為848.7畝,至35處比賽場館設施的通行半徑均在40分鐘車程以內。這是軍運會歷史上第一個集中新建、參賽代表團集中食宿的軍運村。軍運會期間,這裡將迎來萬餘名來自世界各國的運動員、嘉賓和賽會工作人員。
走進軍運村,30棟高低錯落的樓房呈扇面展開,粉牆黛瓦、彩繪門楣、院落天井等建築群落,彰顯荊楚風格的傳統建築特色。
工作人員介紹說,軍運村公寓樓層為3.1米高,門框高度也提升至2.25米。運動員床鋪為一米五乘兩米單人床,另為身材高大的運動員準備了加長板。此外,所有入住運動員都將獲贈一個洗漱包,「完全可以拎包入住」。
軍運村將成為武漢首個智慧用電社區,實現用電資訊智慧採集、監控控制和用電隱患智慧預警等功能。
另據介紹,軍運村運行區內設有村委會、升旗廣場、志願者服務中心、醫療中心等場所;運動員餐廳位於後勤區,可容納4500人同時就餐;公共區內還建有通勤車站、停車場等設施。
4年改新建場館35座 展現「中國速度」
從空中俯瞰,造型呈「馬鞍形」的武漢體育中心主體育場,猶如四片盛開的花瓣。目前,這座可容納6萬人的體育場,各項改造任務均已完成。18日,武漢軍運會盛大開幕式將在這裡舉行。
這座體育場2002年建成投入使用,是目前武漢規模最大的體育場館,曾承辦過女足世界盃、第六屆全國城市運動會等賽事活動。為適應軍運會要求,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內,進行了上萬平方米擴建,數萬座椅被翻新,還增加許多智慧化設施和功能。
武漢軍運會共設27個比賽或表演專案,需要35個場館,武漢市充分利用本市高校多、校內體育場館多的優勢,改、建並舉。在全部35個場館中,維修改造的有17個,新建的只有13個,另5個屬臨時設施。最終實際上只用了兩年時間就完成35個場館的新建或改造任務,充分彰顯基礎設施建設的「中國速度」。
智慧改造5G覆蓋 打造一流硬體環境
結合軍運會比賽需求,在有限投入、節儉辦賽基礎上,盡可能利用新科技、新材料、新理念,讓建築更加現代感、人性化,成為本屆軍運會場館的一大亮點。
在武漢大學校園內新建的大學生體育活動中心,是本屆軍運會的羽毛球比賽場館。羽毛球比賽對場館風速有著嚴格要求。坐在這座「孔雀藍」屋頂的大陸最大的高校體育場館內,卻不會感覺悶熱。
這背後的奧祕,相對於普通天窗,這座體育館採用最新的「智慧天窗」。下雨時,天窗會自動關閉,風速超過設定時也會自動關閉。天窗開啟後,可達到「自然煙囪效果」:即便沒有風,熱氣流上升也能促進室內空氣流動,使場館內的人感覺很舒適。
走進位於武漢商學院的游泳館,這座將承辦現代五項游泳項目的場館也有其獨到之處:吶喊無回聲。場館建設者介紹,因為場館頂部鋪有2400多塊空間平板吸聲體,與池岸牆面幹掛陶鋁板材料共同組成吸聲系統,將比賽產生的混響時間控制在2.5秒內。
目前,武漢軍運多數場館均已完成5G網路覆蓋。這是5G技術首次在世界性綜合體育運動會中大規模普及使用。在軍運村5G展示廳內,還將提供VR無人機直播、AR導航、無人駕駛擺渡車等5G應用體驗服務。
5G也成為軍運會電視轉播的專用通道。據軍運會主播機構介紹,4K+5G直播製作將覆蓋開閉幕式和田徑賽場等多個比賽項目。同時在海軍五項比賽項目中,將使用5G+VR技術製作即時超高清360度畫面,讓觀眾在家也能像在現場一樣,360度即時看比賽。(取材自海峽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