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2・旺報-專題報導

2019-08-12・旺報-專題報導
輸陸產地標示 台商須守規定

兩岸無互信 陸嚴格執法

伴隨兩岸關係生變,大陸台商對雙邊關係不得不表態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如近期手搖飲料業者。實際上兩岸在產地標示上也鬧出不少風波,讓台商成為兩岸之間的夾心餅。法學專家說,雖然在產地標示上大陸沒有特地立法標示「中國台灣」寫法,但兩岸關係從2016年蔡政府上台後有所變化,標示「台灣」氛圍與語境已不同,台商出口到大陸時,產地不寫上「中國台灣」已不太可能放行。

實際觀察,雖然沒有明文規範,但透過大陸商務部《對台灣地區貿易管理辦法》第6條規定,對台貿易合同以及貨物上,不得出現違反一個中國原則的字樣和標記,不得出現有礙祖國統一的內容。顯示在兩岸關係低迷、對一中原則有所議論下,產地標示寫上「台灣」對大陸已經不夠。

MIT字眼行不通

因此,當台商從台灣出口到大陸時,首先必須遵守台灣貿易法規,不得標示中華民國或台灣等之外的字樣。但出口落地大陸時為符合當地的「中國台灣」要求,只得使用例如「雙標籤」或委託當地機構協助更改。
反過來說,當台商從大陸出口回台灣時,為了不讓台灣民眾覺得不舒服等因素,同樣得把出口目的地改回「台灣」,讓出口商無奈的多花時間跟雙重標示成本。

福州海關查驗對台小額貿易商品。(中新社資料照片)
福州海關查驗對台小額貿易商品。(中新社資料照片)

據台灣《貨品輸出管理辦法》第21條規定:「輸出貨品係在我國產製者,應標示中華民國製造、中華民國台灣製造或台灣製造,或以同義之外文標示之。」過去台商出口到大陸時,多數標示台灣或MIT等字眼,如今卻面臨多重困境。

兩岸互動是主因

上海台協副會長蔡世明表示,台灣過去出口到大陸時,在馬英九執政時代,由於兩岸關係比較好,加上有九二共識基礎,原產地寫「台灣」都能過關,但如今產地不標示「中國台灣」的恐怕都難以順利通過海關。
有台商認為,主要跟兩岸互動有關,觀察之前蔡英文剛上台時用字也是大陸,後來都稱呼「中國」,加上不承認九二共識,因此會對這塊實施嚴格審查,甚至可看到之前連同航空公司官網,也持續要求必須標示「中國台灣」。

(記者/吳泓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