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1・旺報-綜合報導

2019-08-21・旺報-綜合報導
陸科技期刊集群化 拚競爭力

明訂至2035年 實力躍居世界領先群目標

為打破目前大陸科技期刊界充滿諸多「小、散、亂」的平台,難與國際科技出版霸主相抗衡的現況,日前發布的《關於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下簡稱《意見》),明訂出至2035年,大陸科技期刊綜合實力躍居世界「第一方陣」的領先群,建成一批具國際競爭力的品牌期刊、若干出版集團的發展目標。

針對中國科技期刊共同面臨國際「競爭力不足」的困境,大陸中科院院士楊衛一語道破:「並不缺優秀的科技論文稿源,缺的是好的科技期刊平台,高端編輯人才,好的辦刊理念和有競爭性的期刊資助體系。」

單打獨鬥 流動困難

在楊衛眼中,「打著國家事業單位旗號的街道企業」,絕大多數淪於單打獨鬥,則是「競爭力不足」的主因。
《摩擦》主編、中科院院士雒建斌坦言,由《意見》定出的發展時間表,「要實現這一目標還是很有挑戰的」。可引為參考對照,去年由大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新聞報刊司前司長李軍公布的數據:近20%的高被引SCI論文由大陸學者貢獻,但當中95%的論文發表在海外期刊上。
「中國科技期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提高專業化運營水平和鼓勵期刊的集約發展。」《中國化學會會刊》主編、中科院院士姚建年強調,集群化發展為現今科技期刊發展的主流態勢,亦有益於提高期刊品質、增強期刊吸引力。
以國際頂級期刊CNS(Cell、Nature、Science)為例,也都由單刊走向集群化,Cell旗下現有期刊42種、Nature擁有146種,Science則有8種。科學出版社總經理彭斌認為,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需以集群化建設為基礎,集群化運作則可為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良好的平台支援。
據《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8)》顯示,至2017年底大陸共有科技期刊5052種,雖高居全球第三,但活力並未獲得充分釋放。彭斌指出,大陸期刊採屬地化管理,主管單位、主辦單位及出版單位三者讓「刊號資源流動極為困難」,大陸全國平均每個出版單位僅出版1.15種期刊。

市場導向 跨區整合

「只有讓期刊資源流動起來,才能實現期刊的集群化發展。」彭斌呼籲,政策方面應支持若干科技期刊出版集團,「以市場為導向、資本為手段」,「跨部門、跨地區」重組整合期刊資源;加速讓一批高水準科技期刊「集群化」,全力打造出全球一流的科技期刊出版旗艦。

國際頂級期刊CNS(Cell、Nature、Science),都由單刊走向集群化。(取自微博@秦淮發布)
國際頂級期刊CNS(Cell、Nature、Science),都由單刊走向集群化。(取自微博@秦淮發布)

科技期刊躋身世界一流 須持之以恆

「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要遵循期刊發展的客觀規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時間的積澱。」大陸的科學出版社總經理彭斌強調:「只有禁得起時間的考驗,才能贏得了代代相傳的口碑」;眾所公認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大多具有數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歷史。
大陸日前發布的《關於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把發展目標設定在2035年。對此,《摩擦》主編、中科院院士雒建斌直言,「這是一個重大的任務」;但他也相信,「肯定有一部分刊物能夠先發展起來,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話雖如此,讓期刊獲得大陸學者的認可,也非易事。大陸科技部前副部長、《光科學與應用》主編曹健林指出,讓科技期刊「上水平」且得到業界、社會認可,耗時漫長,一般而言「數以十年計」。在此一漫長過程中,「內外環境都肯定會發生變化,特別是領導變化、骨幹更替、資源渠道變化,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實屬不易。」
此外,一份優秀的科技期刊離不開高水準的科研工作、認真負責的審稿,以及高效率的編輯出版。曹健林表示,讓三支團隊達到高效合作,彼此信任,「所有這些都需要時間」。大陸現有科技期刊均依附(附屬)於大學、科研院所,形勢好的時候容易得到支援,遇到困難或任務目標有變化時,期刊最容易受到影響。

(記者/賴廷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