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4・旺報-專題報導

2019-09-04・旺報-專題報導
股權分置 大陸股市邁向正常化

證監會2001年改革 2007年10月上証曾衝到6124點

大陸股市創建至今近30年,從無到有,因為意識型態和經濟體制特殊的歷史原因和發展演變,股市成立之初,上市公司內部普遍形成了「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兩種不同性質的股票;這個「股權分置」問題成為當時困擾大陸股市發展的頭號難題,經過長期改革,才使大陸股市逐漸健康發展。
大陸股市和政經制度的關聯密切。1952年初,大陸開展「三反五反運動」後,對私營經濟全面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天津市證券交易所和北京市證券交易所宣布停業清理,股票市場基本上從大陸消失。一直到鄧小平的改革開放,1986年開始,大陸官方才又籌畫研究建立證券市場。

位於北京的大陸證監會。(新華社資料照片)
位於北京的大陸證監會。(新華社資料照片)

1990年 上海證交所開業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舉行證券交易所開業典禮。時任上海市市長朱鎔基在浦江飯店敲響上證所開業的第一聲鑼。上市交易的僅有30種國庫券、債券和被稱為「老八股」(延中實業、電真空、大飛樂、小飛樂、愛使、申華、豫園、興業)的股票,當時股票漲跌幅限制為5%。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大陸股民用一種複雜甚至是懷疑的眼光審視剛剛出現的這一新生事物。中國究竟能不能發展資本市場?會不會動搖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1992年鄧小平「南巡」時對股市發表講話:「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就在那一年的10月,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證券市場由地區性試點進入大陸全國範圍推廣。
大陸股市最大的特點是國有股、法人股上市時承諾不流通,因此各股票只有流通股在市場中按照股價進行交易;然而指數卻是依照總股本加權計算,從而形成操盤上的「以少控多」的特點。比較顯著的是1997年以前的東北電氣、吉林化工,由於其總股本較大而流通股數較少,因此只動用少量的資金影響這兩檔股票,就能形成對指數的部分控制。
「股權分置」這個制度安排在2005年之前已經實行多年,上市的企業只允許其少部分股份(通常不到三分之一),在市場公開發行及交易,其餘的股份則暫時不允許進入市場流通,並只能由一個或幾個法人持有。

2007年10月,上證指數一度達到6124點,漲幅驚人。 (新華社資料照片)
2007年10月,上證指數一度達到6124點,漲幅驚人。(新華社資料照片)

減持國有股 盤活資產

到了2001年後,中國證監會逐漸提出以減持國有股等方法,來解決國有股的不能流通問題,盤活國有資產,曾先後出台了一些方案。

大陸股改四個階段

但由於在當初的上市發行環節,流通股東以超高市盈率購買了流通股,而出台的這些方案都或多或少地損害了流通股東的利益,因此市場對「國有股減持」的改革多以利空來看待,因此迫於市場的壓力,中國證監會宣布暫停國有股減持的改革。
2005年6月,中國證監會再次提出「股權分置改革」,其實質仍然是國有股減持,不同的是,這次改革加上對原有大股東對流通股東的各種補償政策(包括送股、發行權證、資產重組等),雖然市場對股權分置改革的看法分歧巨大,有人認為補償方法判斷欠缺公允。不過從當年年底12月開始,中國股市再一次步入牛市行情,顯示市場逐漸接受此次改革。
2006年3月6日,第23批的46家股改公司名單公布,至此,大陸股票市場上,股改公司的比例已接近50%,至2006年10月30日,滬深市股改公司總市值超過94%。2007年10月,上證指數一度達到6124點,漲幅驚人。大陸股市進入正常化發展階段。(記者/許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