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寧頭戰役是國共內戰後期,國軍兵敗如山倒「轉進」過程中,首場勝仗,使台海局勢暫獲喘息。
解放軍第三野戰軍(三野)第10兵團司令葉飛於1949年7月上旬率軍入閩,發動福州、平潭島、漳州、廈門等戰役。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成立。10月17日,國軍湯恩伯棄守廈門,第10兵團籌備金門戰役,攻下周邊小島後,決定集中進攻大金門,葉飛將屬下第32軍數量不足船隻分發給第28軍,決定於10月24日晚間渡海進攻,結果登島1.9萬名解放軍在大金門戰鬥三晝夜,全軍覆沒。
蔣中正流淚:台灣安全了
影響所及,國軍方面,10月27日古寧頭戰役獲勝消息傳到台北,蔣中正總統流淚說:「這一仗我們全勝了……台灣安全了。」高度評價此戰:「古寧頭大捷,不僅保住了金門,更保住了台灣。」
解放軍方面,10月29日,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發出《關於攻擊金門島失利的教訓的通報》指出:「查此次損失,為解放戰爭以來之最大者。其主要原因,為輕敵與急躁所致。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在著作中認為,此役經多次檢討與總結,解放軍開始重視渡海作戰特殊規律,再經過登步島戰役失利總結,初步掌握渡海作戰的規律。吸取經驗,逐步奪取、或國軍因戰略理由主動轉出東南沿海島嶼。
古寧頭戰役後半年,解放軍成功運用類似萬船齊發戰術,偕同瓊崖縱隊占領海南島。之後相繼攻占廣東萬山群島,解放軍逐步累積實力,原本計畫1950年5月由第10兵團動用5個師攻占金門,後因韓戰爆發、美軍第7艦隊開入台灣海峽協防,取消這項作戰計畫。
八二三炮戰 1958年開火
八二三炮戰是於1958年發生於金門、馬祖及東南沿海一帶,國共隔海以炮擊為主、海、空軍交戰為輔的戰術行動,戰況最激烈在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間,接著是長達20年的「單打雙不打」騷擾式炮擊,直到1979年元旦陸美建交,炮擊才完全停止。
1953年韓戰結束後,共軍劍指台海,1954年1月18日攻下一江山島、2月國軍撤出大陳、南麂等浙江沿海島嶼。1954年金門93炮戰,兩岸緊繃。同年12月3日中華民國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第7艦隊協防台海,但未具體說明是否協防金馬,美方並提出金馬撤軍,以營造國共政權的中立地帶來架構雙方統治領域與國際定位,但國共高層同聲拒絕。
1955到1956年間,共軍在東南沿海修建鷹廈鐵路、戰備公路及福州等6處機場。1956年,殲-5戰機試飛成功,中共完成台海、尤其金門之作戰部署。
炮戰44天 後期封鎖海運
1958年,英法入侵伊拉克與約旦、埃及強占關閉蘇伊士運河、美國軍事干預黎巴嫩,毛澤東認定美方無暇東顧。根據相關解密檔案顯示,八二三炮戰是毛澤東一人乾綱獨斷,他對中共政治局說,挑起國際緊張有助於支持大躍進。毛澤東在長考後,8月18日去信國防部長彭德懷,要他「準備打金門,直接對蔣,間接對美。」8月20日,封鎖金門決心已定。
1958年8月23日晚上6時30分,解放軍福州軍區副參謀長石一宸一聲令下,各型火炮569門火力急襲金門島群,首波炸死3位金防部副司令官,打傷司令官胡璉、參謀長劉明奎與正視察金門的國防部長俞大維。2小時內落彈31757發152或172口徑以上加農或榴彈,是日投落彈數達57500多發。炮戰長達44天,合計炮擊47萬4910發,國軍成功守衛金馬,期間還擊12萬8000餘發。
共軍炮擊初期鎖定軍事目標,後期著重封鎖海運線,圍困金門。第7艦隊協助運補後,我方於9月26日首次利用美援12門8寸榴炮反擊,扭轉戰局。同年10月6日,大陸國防部長彭德懷發表毛澤東寫的《告台灣同胞書》,主動單方面停火7天,放棄封鎖,繼而改為「單打雙不打」,逐漸減少攻勢。(記者李文輝/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