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陸生來台就讀八年,其中不乏喜歡台灣、習台灣之長及對我們有深刻理解的陸生。當年就讀世新大學的杜川東是第一屆陸生,目前繼續於台大碩士班就學,他積極了解台灣的大小事,四年大學中最深刻的是目睹台灣社會運動突然風起雲湧,也遇到台灣的左派,開啟認識台灣的多視角。而現就讀政大傳院博一的吳煌專研兩岸傳播,收到錄取通知後欣然放棄工作來台。
來自平潭,「大陸離台灣最近的地方」吳煌說,從小就接觸認識台灣人,因此實際來到台灣覺得差異不大。研究所時兩度來台交換,當時覺得有關兩岸關係、政治議題台生反而比陸生還敏感,若提到內容與台生認知有出路,他們會非常嚴正的指出,現在博班則多平和討論,關照雙方情緒與立場,談論也比較客觀。
願讓座 自然伸出援手
吳煌表示,求學階段一直研究兩岸傳播、作台灣各種研究,對台灣社會較了解。台灣師生學習氛圍好,自己成長吸收很多,同班有五位陸生四位台生。在台生活,他認為台灣人文景觀比大陸棒,特別是禮貌程度,如在街頭幫助別人或接受幫助很下意識聽到「謝謝」;願意讓座、伸出援手是非常自然的。
「生活便利性、支付方式購物大陸較方便」來台第一件事去買零錢包。但吳煌也說,台灣同學也強調不希望金融隱私被掌控,更有隱私意識,感覺台灣朋友都很注重個人隱私。
台藝文空間 豐富多元
他還認為,台灣的藝文空間跟藝術發展更為豐富多元,一些實驗性劇場場次多。有很多不同風格演出供選擇,兩廳院一個月有很多場,自己已看了兩三場,文創方面台灣比大陸領先一些。
來自上海的杜川東當時覺得台灣環境開放就來了,他說,台灣的老師很好,還當班級導師,熱心盡責。反之大陸很多事務有輔導員和行政人員。因此台灣的老師其實負擔很多事。台師就算擔任校長、院長等行政職也同樣上課帶學生,相比大陸,台灣老師的薪資更低,很多優秀老師被挖角,實在是台灣的損失。而優秀的老師,特別是人文社科學科,到了五、六十歲的時候,其實是學術生涯的高峰,但按照台灣現在的規定卻要屆臨退休,也是整個社會的損失。
在台灣有關兩岸關係、政經議題的學術研討會上也常會看到杜川東的身影,他來台後就積極了解發生在台灣的大小事情,也對不同媒體投稿了十多篇文章。杜川東說,四年大學中他最深刻的是目睹台灣的社會運動,似乎是突然風起雲湧。看到更多的是很多關心公共事務的人,他們雖然默默無聞,但一直頑強堅持。另外也遇到台灣的左派,寬廣了認識台灣的多角度和深度。
大學畢業後回上海工作了兩年多,任職於上海某子媒體,目前又來台攻讀碩士。不過他也指出,在台灣念書,畢業後找工作不方便。大陸一般在畢業最後一年,一開學9、10月企業就招聘,還有少部分在第二年3月、4月春招。基本很早就決定招聘了,如在台灣要面試應聘,還要往返很麻煩。等到畢業再找工作就來不及了。
杜川東還深刻體悟到,雖然對政治有不同看法,台灣同學比較純真善良,個別大陸同學較心機。對生活的態度,台灣對人和善,從公車讓座可見一斑。
個人行為 不代表群體
吳煌認為,台灣所有同學對陸生都非常友好,平常互動很愉悅,但他仍想提醒想來台的陸生,來之前就應該了解再做好決定,「來的話至少順應社會環境,抱怨少一點好好理解這裡」。
對於近期陸港生衝突事件,吳煌強調某些個別人不能代表群體。希望陸生專注學習之餘體會台灣社會活動、風土民情,但過激行為做出來會代表群體,影響台灣人對陸生的看法;尤其影響學位生。陸生首要目的是學習精進自己,但未來若自己權益受到侵犯當然也要捍衛。(記者林勁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