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不佳,更造成兩岸民間敵意滋生,讓夾在兩岸間的台商、台生、配偶甚至情侶,困境加大。本報即日起以訪談方式,報導這些兩岸夾縫中的人,希望也能早日看到裂縫裡的光。
我唸大學時,曾經參加電視台主辦的新聞主播比賽,因為所謂的大陸腔太濃而落榜,這也就算了」,馬叔安哭笑不得的說,「有意思的是,當我去大陸央視參加比賽,有人不喜歡我的普通話帶著一股台灣腔,結果又被刷下來」。
今年29歲的馬叔安,是道道地地的台灣青年,從小在新竹出生長大,輔大新聞畢業後、當完兵,負笈北大攻讀碩士,畢業後返台進入媒體工作。從小,他的興趣和同學不太一樣,當同學在追星聽流行音樂時,他卻喜歡傳統的崑曲、黃梅調、京韻大鼓,也沉浸在吳兆南、魏龍豪、李立群的相聲世界裡,耳濡目染下自然說得一口字正腔圓的國語。
想當主持人 受限口音
曾經夢想成為一個主持人,也努力往主持領域發展,馬叔安曾赴福建泉州參賽,摘下第一屆「兩岸主持新人大賽」冠軍,原以為拿到了進入主持界的敲門磚,卻沒料到「成也口音,敗也口音」,「字正腔圓的國語」和「曾在大陸念書」的客觀條件,在他日後的求學、當兵或參加比賽時,卻成為或大或小的阻力。
馬叔安說,唸國中時,為了融入班上同學,想多交一些朋友,曾試圖改變說話的口音,「我買了周杰倫、S.H.E的CD來聽,看三立和民視的本土劇,希望講話更台一點,刻意不要捲舌,時常懊惱自己又講了『在這兒』、『在哪兒』。前後大概有3到4個月的時間,但是太痛苦了,最後乾脆放棄,做本來的我就好。」
在陸讀書 竟成『黑歷史』
大學畢業後當兵,馬叔安的輔導長有天把他召進辦公室,拿了紙筆,要他寫下從小到大念過的學校。馬叔安笑說,「因為我的國語發音咬字太標準,標準到輔導長以為我是從大陸過來的,國軍部隊裡怎麼可能允許有大陸人滲透進來?」
馬叔安回憶,北大碩士畢業返台後,這時台灣已經第二次政黨輪替,曾有老師推薦他參加國家級大型慶典活動的司儀甄選,在第一階段遞交個人履歷時,承辦人員好意提醒他,「因為長官可能有意見,你千萬不要寫出在北京念書的經歷。」
「這讓我相當震撼,也感到不解!」馬叔安感慨表示,「在異鄉苦讀2年取得文憑,回到故鄉後想施展抱負、貢獻所學,但是在北京念書的經歷竟然成為一段不可告人的『黑歷史』!以前付出的努力,現在竟成為我競爭的劣勢,令人始料未及!」
赴陸唸書、學成返台工作,但因為大陸學歷被貼上標籤的不只馬叔安一人。馬叔安表示,有次要做個關於大陸台生學成後、回到台灣工作的系列專題報導,本以為難度不大,但尋找案例時卻意外發現,在大陸學成返台就業的台生,竟然比例甚少,「即使回台發展,也多有在大陸所學的專業難以施展的個案,甚至有北大優等生畢業後在台灣待業數年,才能與學識在自己的故鄉竟無處發揮。」
兩岸做選擇 無法做到
「台灣是我的母親,是我根之所在;大陸則像我的妻子,給我溫暖和安慰」,馬叔安自嘲,「我在兩岸求學、在台灣工作,經常要面對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婆媳關係』!」他說,在台灣講大陸的好,被人指責不愛台灣;在大陸講台灣的好,被人懷疑是不是支持台獨?
「如果真要逼我捨棄其中任何一方,我都做不到!」
馬叔安表示,從小到大,他都在追求歸屬感,至今29年的人生「都在夾縫裡生存」,除了口音外,家國的認同、外省第三代等標籤,經常成為有心人的攻擊目標。不過,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馬叔安堅定的說,「從小到大,我都以身為中華民族為榮!」(記者藍孝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