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9・旺報-綜合報導

2020-02-09・旺報-綜合報導
貿戰壓力 逼陸改革既得利益集團

鄭永年:協議內容與陸當前改革方向完全一致

中美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後,外界認為中國承諾美國的大額採購契約判定成中方在談判中大輸。但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認為,從短期來說,中國可能面臨比較大的調整成本,但從長遠來說,可能對中國更有利。因為沒有外部壓力,中國內部的既得利益集團哪會讓步?這就如同日本明治維新一樣,外界的壓力會倒逼中國改革進步。
多維新聞網近日報導,鄭永年表示,很多人用中美協議裡提到「中國應當做什麼」的次數比較多,「美國應當做什麼」的次數比較少,來判斷中國在這次談判是不是讓步太多。但其實協議裡面有很多條,就是美國不提,中國也應當做的,這與當前中國的改革方向完全一致。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中新社資料照片)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中新社資料照片)

加入WTO 狼真的來了?

鄭永年說,以日本明治維新為例,當時的日本幾乎沒有內部壓力,改革維新完全是因為外部壓力所致,結果搞出現代日本。包括當年的「亞洲四小龍」也都是通過外部的壓力來進步。因為沒有外部壓力,內部的既得利益集團哪會讓步呢?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這些年通過各種方式集中權力推進改革,但還是因為有很多的既得利益存在,很多東西還是動不了。
鄭永年表示,這與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前的情形類似,當時中國有很多人在說「狼來了」,但是狼有沒有來呢?加入WTO以後,中國經濟雙位數的增長持續了多少年?中國經濟總量從加入WTO以後增加了多少?到現在反而是美國人說「狼來了」,而不是中國說「狼來了」。當時對於中國加入WTO帶來影響的判斷,其實後來都沒有發生,也沒有那麼大的影響。

大陸在農產品採購上供給不足。圖為河南省南陽市倉房鎮,遊客在採摘蜜橘。(新華社資料照片)
大陸在農產品採購上供給不足。圖為河南省南陽市倉房鎮,遊客在採摘蜜橘。(新華社資料照片)

通過一帶一路往外衝

鄭永年表示,中美協議涉及的內容,大多符合中國自身利益。比如知識產權問題上,現在中國甚至比美國還需要。西方國家對於知識產權保護的強調,也是因為當年西方國家在往外走的時候產生的迫切性,中國現在也是通過「一帶一路」拚命往外走,像華為這樣的企業馬上就會意識到這類問題,中國也同樣需要在國際上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
鄭永年指出,從中國內部發展的角度講,中國2019年人均GDP才剛過1萬美金,這沒什麼好驕傲。2035年中國的人均GDP至少應該趕上亞洲四小龍中的最後一位──台灣的水平,如果趕不上就有點丟臉。台灣目前人均GDP是2.6萬美金,從1萬到2.6萬還有很長的路。而中國數量型的經濟擴張已經結束了,要達到台灣的水平必須要發展質量型經濟,而質量型經濟最重要的就是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
長期走勢 增加陸競爭力

鄭永年認為,2035年中國的人均GDP至少應該趕上亞洲四小龍中的最後一位。(中新社資料照片) 
鄭永年認為,2035年中國的人均GDP至少應該趕上亞洲四小龍中的最後一位。(中新社資料照片) 

至於中美協定對於中國國企的條款,鄭永年認為,其實任何國家都一樣,剛開始要保護民族工業,美國以前也是這麼做,德國曾經在跟英國競爭的時候也這麼做。但國企成長起來以後還是要讓它去競爭,不能永遠養著它,靠壟斷來維持它的生存發展,中國的國企也是這樣,已經養得那麼大了,還要繼續保護下去嗎?
鄭永年說,協定其他包括涉及金融開放等等的條款,沒有多少條不符合中國當前的改革方向,如果把第一階段協定跟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東西比較一下,兩者是高度吻合的,所以這次談判沒什麼地方是中國妥協了。而在農產品的採購上,中國農產品本身就是供給不足,不買美國的也要去買拉美國家的,成本也會相應增加。所以短期內中國可能需要為此次協定付出些代價,但在長期來說反而能增加中國的競爭力,對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有利。(記者張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