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1・旺報-專家觀點

2020-09-01・旺報-專家觀點
區域經濟整合潮 被遺忘的台灣

避免邊緣化 應「先兩岸後國際」

從區域經濟整合大格局來看,儘管美國總統川普上台以來掀起「保護主義」、「反自由主義」浪潮,例如退出TPP,重簽「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改為「美國─墨西哥─加拿大貿易協定」(USMCA)加入許多反自貿條款甚至「毒藥丸條款」(poison pill),但自由貿易仍為區域經濟整合的大潮流,如果不能順應這個潮流,台灣的經濟當然會受到衝擊,包括出口商品因不能免稅而降低競爭力。

過去幾年,國際多邊自貿區已簽署並運作的CPTPP,台灣未能加入。目前緊鑼密鼓的RCEP,台灣也不是發起者,而這兩者對新會員的加入均採「共識決」。RCEP主要成員有大陸,如果兩岸關係不能和諧,加入機會渺茫。CPTPP雖無大陸,但成員敢出面力挺台灣者恐亦不多見。

終止ECFA 稅率吞噬利潤

紐西蘭與新加坡是屬於2個特例,僅在兩岸簽署服貿協議後,就與台灣完成雙邊協議,但自此之後,就再沒有國家與台灣談成貿易協議。換言之「先兩岸,後國際」要比「先國際,後兩岸」,容易達成。
也因此近期兩岸ECFA備受討論。包含是否有「10年大限」與可能衝擊。對此認為兩岸ECFA並無「10年大限」,雖說WTO諒解備忘錄第24條規定,會員雙方在簽署「架構」協議後,應在「合理期限」完成FTA實質內容;補充說明中也將「合理期限」訂為10年,但實際無硬性規定。例如大陸與澳洲FTA就談了12年才完成。
而截至目前,大陸並未發出ECFA終止通知給台灣,台灣也無發出終止通知大陸,因此目前ECFA並無終止危機。
但ECFA若真的終止,對列入「早期收穫清單」免關稅的產品影響很大,特別是石化、機械、紡織等產業,這些產品原本關稅稅率從最低2%(丙烯)到最高35%(電熨斗)都有。一旦終止將恢復原稅率被吞噬利潤,將可能喪失大陸市場,甚至被迫得到大陸設廠或赴東南亞設廠再出口至大陸。
舉例來說,就有朋友在台灣生產「其他印刷油墨」出口至大陸、每年規模約3億元,如果因為沒了ECFA恢復到原本稅率的話,換算要多繳每年1980萬元關稅,競爭壓力之大可以想見。

RCEP生效 台失競爭力

此外,加上若是RCEP生效後,台灣產品可能進一步在大陸市場喪失競爭力,並形成「投資移轉效果」,造成台灣產業空洞化,近年眾多台商到大陸設廠如台塑;烽聯到越南設廠,都是受此效果影響。
甚至可以想像,台灣與南韓出口大陸的產品超過70%是一樣的,如果南韓出口大陸產品能享零關稅與通關便捷優惠,台灣出口卻要面對高關稅,台灣如何在大陸市場與南韓競爭?
因此,台灣當務之急不應只是想持續ECFA,更要把服貿生效及貨貿完成,一方面符合WTO簽署架構協議及自貿協議的慣例,另一方可放大格局,才能與他國協商經濟合作協議,為參加CPTPP及RCEP做好準備,台灣才有機會走向世界,避免被邊緣化。

善用兩岸優惠政策

至於在核心競爭力上,政府應如何輔導台商重建全球產業鏈?若是資本密集、技術密集且長鏈產業,建議回台建立基地,只是政府方面需做好配套,包括水電、土地供應、技術教育培訓人才。
如果是以歐美市場為主且關稅稅率較高者,應朝向供應鏈在地化、長鏈改為短鏈,並適當規畫符合原產地規範,又或運用「中歐班列」縮減運輸時間,降低運輸成本。
而勞力密集產業則包含思考布局東南亞、印度甚至非洲,同時政府應協助業者調查產業需求,集合主要供應鏈業者及金融業者,加上生活配套包括學校、醫院等,以團隊方式交涉談判;同時可依產業類別對申請原產地證明者收一定比例成立基金,並對弱勢受影響產業補助。
面對全球多變的經營環境,台商應該沈澱下來,好好靜思未來發展方向,若維持原有營運模式,應考慮如何降低成本、分散風險;若有可能數位轉型,發展新型產業,則需培養高科技人才,並要尋求諮詢顧問,同時善用兩岸各自推出的優惠政策,如此才有可能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中開創自己的一片天。

▲2018年3月9日,智利等11國簽署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新華社)
▲2018年3月9日,智利等11國簽署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新華社)

(記者/吳泓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