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緊繃之際,這幾天大陸網路與社群瘋傳2005年由胡佛等七位中研院士發表的「兩岸和平論述──和平中國運動的起點」共同聲明,強調「要有和平的台灣、發展的中國,都必須先有合作的兩岸」,大陸網民解讀「原來台灣早提出統一條件」,雖然流傳內容與原文不全相同,但13年後重看這份聲明,訴求兩岸應在「完整中國、尊重現狀、兩岸統合、和平不武」的基礎展開兩岸協商,簽署兩岸基礎協定,對此刻兩岸局勢頗具啟發性。
2005年10月23日,這份聲明由勞思光、于宗先、林毓生、胡佛、張玉法、黃彰健、楊國樞共七位中研院士發表,在民盟等團體合辦的「抗戰勝利六十周年與兩岸和平」學術圓桌論壇上提出,並希望促成「和平中國運動」,消弭兩岸危機、促成中華民族再發展。
應擺脫軍事對抗思維
該聲明強調,兩岸應擺脫軍事對抗性思維,用相互了解、彼此合作的態度追求真正的安全與和平。聲明提出四大「起步性架構」,首先是以「完整中國,尊重現狀」做為兩岸和平的起點,以「完整中國」取代「一個中國」表述,避免語意上涉及主權歸屬爭議,且主權由兩岸人民所共有,不能為任何一方政府獨占,雙方彼此尊重對方憲政體制為起始點邁向合作。
其次,聲明提出以「兩岸統合」做為兩岸合作的架構,認為兩岸可參照歐盟經驗,建立諸如農業共同體、兩岸共同市場、文化共同體等超兩岸與跨兩岸的共同機制;第三是以「和平不武」做為兩岸互動原則,台灣應宣示絕不以挑動主權領土問題或制憲,並排除以軍備做為安全依靠;中國大陸也應放棄武力威脅面對台灣;第四點則是以「基礎協定」做為兩岸關係的基礎。
當年這份聲明公布時,陸媒《環球時報》也介紹,這七名院士都是台灣知識界的重量級人物。
台知識界重量級人物
哲學大師勞思光先後在清大、政大擔任客座教授,2002年當選中研院院士;于宗先曾經擔任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是著名經濟學者;張玉法是著名歷史學家,所著的《中國現代史》一直是台灣和香港等地大學教材,影響極大。
不過,13年後,提倡華人本土心理學的一代宗師楊國樞日前辭世,著名的歷史學家黃彰健於2009年底過世,勞思光也於2012年病逝。
(記者潘維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