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之際,台灣與美國簽署價值15.6億(美元,下同)的大豆採購同意書,未來兩年將向美國農民購買多達390萬噸的大豆。對此大陸黨媒《環球時報》發社評大力批評台灣此次行動,並直言台灣這麼做是在「選邊站」,擺明向美國主動繳交保護費,以取悅美方。
《環時》社評〈台灣增購大豆討好美國,可憐又可笑〉批評我方向美國購買大豆。社評指出,台灣這麼做並不是為了仗義,而是在對美關係中毫無地位與籌碼,只能用更多、更新的進貢來爭取華盛頓的好感與重視,以換取美方的保護承諾,讓台灣自身安心。
安全只能由政治實現
社評指出,台灣人口僅約北京市人口,無法消耗太多美國大豆,縱使台灣人餐餐都吃豆腐,街頭小吃都賣起臭豆腐,要消耗大豆產量也有其極限。社評更諷刺地表示,台灣購買美大豆是當做軍火購買,只是給美國送錢,但是當軍火無法保障台灣安全時,更別說大豆。
社評直言,台灣的安全只能以政治方式實現,不可能以軍事方式獲得,靠拉外援,靠把自己主動變成外部勢力對付大陸的棋子,台灣將完全失去把握自己安全的主動性,從而在中美大國博弈中隨波逐流。
台學者:常態性購買
對於《環時》社評的評論,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教授黃介正表示,台灣也不是第一天向美國購買大豆,在還未打貿易戰前,我方就會與美國購買玉米、大豆等物品,所以《環時》的社評有些「管太多」。但是黃介正同時指出,台灣對美國物資的採購是維持雙方關係的方法之一,此次是否為戰術性角度購買還需商榷。《環時》社評批評台灣,可能是因為讓大陸有「我在跟他吵架,你還向他買」的感覺。
據悉,台灣貿易代表團在2013年曾訪問明尼蘇達州,當時簽署類似的採購意向書,隨後在2014年和2015年購買高達35億元的美國玉米和大豆,2017年時,台灣從美國進口的大豆總量為140萬公噸。
相比台灣,大陸對美採購大豆更顯其資金豐厚。大陸民間企業在2017年曾與美企簽合同,陸企從美進口1253萬噸大豆;2015年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訪美代表團購買1318萬噸大豆,價值53億。
(記者/呂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