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05・旺報-綜合報導

2018-10-05・旺報-綜合報導
18年18個諾獎 日科研井噴羨煞陸

陸媒分析 日政府企業支持、學界投入值得學習

進入21世紀,日本已有18人獲得諾貝爾獎,日本科學家頻頻摘下諾獎桂冠,得獎頻率僅次於美國,大陸輿論熱烈討論此事,並探究原因;綜合陸媒近期的分析,日本能有如此傲人成績,關鍵在於日本政府高度支持,科研投入高,更重視科學教育,再加上科學家出錢出力協助年輕研究者的研究工作;相形之下,大陸在這些方面,都做得比日本差。

10月1日,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獲得2018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表彰他發現以抑制免疫負調節來治療癌症的重大貢獻,算起來,從2001至今,獲得諾獎的日本人已有18位,人數僅次於美國。

日本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益川敏英。(CFP)
日本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益川敏英。(CFP)

重點科研經費無上限

事實上,日本強大的科學研究能力,絕不是沒有原因。首先,在政府和企業的大力支持下,重點科學研究項目經費無上限,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即使一段時間內沒有成果,也不必擔心丟掉飯碗,只需要專注投入研究,日本人得諾獎就是在這種體制下產生。
日本科學家的職業聲望高、薪資待遇豐厚也讓他們全心致力於教學、研究,根據「日本社會階層與社會移動」1995年調查結果顯示,在日本187種職業裡,大學教師職業聲望的得分為83.5,僅次於法官、律師的87.3分,排名第二,遠遠高於大企業高級主管73.3分、高級公務員70.5分及演員58.2分等。
在經濟收入方面,日本厚生勞動省「薪資結構基本統計調查」指出,2008年日本大學教授的平均薪資約為311.6萬,大大超過公務員的175.8萬(台幣,下同)。

日本今年諾貝爾獎得主本庶佑。(本報資料照片)
日本今年諾貝爾獎得主本庶佑。(本報資料照片)

科學教育從小扎根

加上日本非常重視自然科學教育,讓孩子從小就置身這樣的環境中,他們讓孩子接觸大自然,自己種菜收穫;利用舊報紙、回收紙盒自製玩具;老師和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引導和旁觀者的角色,放手讓孩子以好奇心和獨創精神去探索這個充滿未知的世界。
而歷次得獎的日本科學家不少人是把獎金全數捐給母校。據了解,今年獲獎的科學家本庶佑已決定將1億1千5百萬日圓的獎金捐給母校京都大學,用來幫助年輕研究者的研究工作,希望更多後起之秀對人類做出研究貢獻,形成一種風氣。這也是日本頻繁獲獎的原因之一。
陸媒因此指出,日本有很多地方值得學習,大陸至今仍無法迎頭趕上,可能就是缺少日本在科學研究上的這些優點。(記者/林汪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