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於25日訪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國關學院副院長、東亞研究中心主任黃大慧指出,2010年中國GDP超越日本,讓中日關係發生結構性轉變,成為「新中日關係元年」;他認為,當前中日轉暖,是內外部因素皆具備,內是日本經濟界與中國合作的意願強烈,外是美總統川普的貿易保護主義;他研判,中日關係到2022年前會繼續向好,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則可能在明年六月大阪的G20峰會時,對日本進行正式訪問。
黃大慧19日晚間在中國人民大學主講中日關係,台下座無虛席。他指出,1968到2010年,日本都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0年GDP被中國超越後,讓兩國關係產生結構性改變,進入「競爭為主、合作為輔」的時代,這造成日本對中國的認識也產生變化,會認定中國是以實力單方面改變現狀,並視中國為戰略競爭對手,甚至是假想敵。
日軟硬兼施 制衡中國
循此脈絡,日本對中國政策也有了調整,包括硬制衡和軟制衡:硬制衡是增強自主防衛力量、強化美日同盟、拉攏東南亞等中國周邊國家;軟制衡則是打造美日印澳等價值聯盟,並通過制度和規則,如TPP、國際海洋法等,以「規範」中國,並進行國際輿論戰。
黃大慧分析,當前中日關係轉暖的原因,日本的國內因素有日本執政黨內部要求改善中國關係、日本經濟界與中國合作的意願強烈;外部因素則包括要應對川普「美國優先」和貿易保護主義、擴大海外市場,謀求印太戰略與一帶一路合作等。
中日競合關係仍不變
黃大慧研判,2018至2022年,中日關係將繼續向好,這期間有許多重要節點,包括本月底安倍訪中、2019年6月G20峰會在大阪召開,習可能對日本正式訪問、2020年東京奧運、2022年9月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周年紀念等。
不過,他也強調,即便短期內有回暖態勢,但從中長期看,中日關係仍是競爭性的合作關係;他強調,日本對中政策仍是「政經分離」,經濟領域上與中國加強互惠,但在戰略安全上,仍會倚靠美國。
(特派員/陳君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