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識」究竟如何詮釋,是否達成「共識」,近日再度成為兩岸關注焦點。平心而論,以《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本是民進黨政府當前一貫立場,只是蔡政府若連「憲法一中」都難以啟口,此時深究「九二共識」是否務實,恐怕已是「捉小放大」,難以自圓其說。
九合一大選後,台灣地方政治勢力大洗牌,連帶牽動兩岸關係微妙轉變。尤其是挾大勝之勢的藍營縣市長,紛紛高舉「九二共識」大旗,亟欲與對岸展開新一波城市交流,也讓「九二共識」四個大字,意外成為國台辦與陸委會角力點。
蔡早對92共識打回票
國台辦駁斥陸委會稱北京的「九二共識」是要消滅中華民國,直指這是兩岸確認的共識,不是所謂強加的「政治前提」後,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受訪回應,「九二共識」存在爭議,拿有爭議事情做政治基礎並不務實。
坦白說,從民進黨重新執政後,「九二共識」究竟能否做為兩岸協商談判的政治基礎,這一問題已經被蔡政府「打回票」,此立場基本上從2016年5月20日後就未曾改變。蔡英文總統說法的最大限度,也僅止於「尊重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
若純粹以立場論來看,民進黨政府的說法恐怕已是「本末倒置」,難逃外界「捉小放大」的質疑。
去中舉措難自圓其說
民進黨政府三令五申強調,會以《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從某個意義上來看,等同承認中華民國一中憲法精神,及承認兩岸只是治權分開。
若照上述邏輯推演,民進黨政府此時與對岸爭論,九二共識是否是雙方「共識」或是務不務實,其實都是模糊焦點。畢竟在一中憲法的大前提下,「九二共識」如何詮釋已是「枝微末節」。
不過,當前更大的問題恐怕是,民進黨政府口頭上雖承認《中華民國憲法》,但對「一中憲法」卻經常抱持曖昧態度,讓一中憲法更多淪為象徵性工具,加上更多時候明來暗去的「去中」舉措,不只對岸不買單,對內也難自圓其說。
(記者/陳柏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