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7・旺報-綜合報導

2019-02-17・旺報-綜合報導
不產金銀 北高鎮憑打金手藝崛起

莆田的黃金珠寶飾品產業以北高鎮埕頭黃金珠寶村為中心,輻射埭頭鎮後溫村的水晶寶石加工基地、東嶠鎮上塘銀飾市場,以及埭頭鎮武盛村的金銀模具市場,形成完整產業鏈,年產值逾4000億元(人民幣,下同)。
北高鎮不產金、不產銀,居民靠著代代相傳的打金手藝闖天下,有「金匠之鄉」稱號。鎮民早年以務農為主,但土地貧瘠居民貧困,明末清初開始有人外出學打金。1902年,15歲的張阿罕隻身赴香港討教金鑲玉的手藝,1908年學成歸來,前往上海開店,開始拉拔北高人;金鑲玉技術,加上北高自明朝就有的金銀首飾加工傳統,為打金業崛起埋下伏筆。
1949年後,很多老字號大小店鋪連同金銀帶模具都被收歸國有,高度管制黃金白銀,嚴禁在市場上自由流通,北高人的打金手藝漸漸荒廢。大陸改革開放後,黃金未開放管制,但北高人仍重拾手藝成為私人打金匠,「哪有市場,就到哪去」,足跡從南方的小村莊,到西藏拉薩,再到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甚至是到緬甸佤邦為軍官們的老婆打造金飾,按照顧客的需求,加工首飾,爭取買賣價差和加工費。
其後,有人接觸到金礦買賣,跨入俗稱「拖金」的黃金運送,主要路徑是從河北承德和陝西潼關的金礦到北高鎮。婦女改造一條條絲襪,幫夫兄「拖金」,北高人去程腰纏鈔票,回程纏黃金;送到北高的黃金礦石或舊金飾,金匠打碎後摻入銀和硫酸,製作99.6%的純金。
在一代代北高人的努力下,北高鎮成了現在的黃金珠寶產業重鎮,目前北高黃金珠寶產業園是當地的核心啟動區,黃金珠寶文化館主體結構於去年9月底封頂,今年春節前完工,內設珠寶展廳、辦公廳等。

(記者/廖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