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6・旺報-連線報導

2019-02-26・旺報-連線報導
歷史學者批蘇 亂引喻二戰不當

兩岸要不要和平?台灣早晚須面對問題

針對行政院長蘇貞昌將兩岸簽署和平協議擬比為當年英國首相張伯倫與德、汪精衛與日商簽和平協議一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研究所教授吳昆財表示,這種歷史比擬不恰當;他也說,台灣早晚都要面對和平協議的問題,其實思考的點也能很簡單,「就是兩岸要不要和平?」

吳昆財表示,英德之間在1930年代簽署《慕尼黑協議》,這是國與國之間的協議,加上英國當時採取姑息政策,英國將自身當成是國際紛爭當中的局外人。但是,兩岸和平協議是中國人的事情,因此用英德比擬兩岸是不妥適的。

北京中關村舉行在京台生就業實習推介會,超過50家知名企業現場進行招募。 (中新社資料照片)
北京中關村舉行在京台生就業實習推介會,超過50家知名企業現場進行招募。 (中新社資料照片)
汪精衛是日本傀儡,簽協議不意外。(本報系資料照片)
汪精衛是日本傀儡,簽協議不意外。(本報系資料照片)

汪精衛是日本傀儡

至於汪精衛與日本商簽和平協議的歷史問題,吳昆財指出,汪政權是日本的傀儡,是日本要以華制華的棋子,簽不簽由不得汪。在日本是宗主國的情況下,汪精衛政權與日本必然簽署協議,當時的國際社會都知道這是在演一場戲。

吳昆財進一步表示,中華民國主權還是存在,國際社會也不認為我方是大陸的傀儡。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將是在同一個中國框架之下,現在大陸也沒有那刀拿槍逼迫我方要去簽署,因此汪精衛的和平協議不適合用來比擬兩岸關係。

兩岸一家不同英德

吳昆財表示,蘇貞昌的言論是要喚起台灣民眾的恐懼,相關的歷史比擬言論是不適當的。國共歷史間本就有很多恩怨情仇,但重點是我方現要以甚麼角度來看待和平協議?他認為,可以買保險的角度來看待,簽了就是買一份保障,沒什麼不行。而歷史上每個和平協議都是獨一的,其它案例僅是參考而已。

吳昆財指出,從歷史上來看,中國人開戰時會去思考是否為同個民族的人,同個民族就有其他方式解決,這是中國人的思考方式,因此中國人一定會先問是不是同一國。他認為,和平協議從一中的角度解決兩岸歷史問題,台灣早晚都要面對,台灣人民可將兩岸視為兄弟關係,雙方在一中的框架下可以談論很多協商與交流,兩岸也才能和平穩定。(記者呂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