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9・旺報-綜合報導

2019-03-09・旺報-綜合報導
探索兩岸和平最大互利模式

中華民族團結與復興論壇 集思廣益

「中華民族團結與復興論壇」9日在中興大學開幕,邀請專家學者針對「兩岸和平之互利框架構想」主題分別就經濟、政治及社會等3層面展開研討。中華民族團結協會名譽理事長夏瀛洲指出,思慮兩岸和平統一的方式,要探索及追求兩岸和平統一的最大互利模式。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祕書長林忠山表示,必須創造、設計「互利的基柱」,來填補「統一的成本」。

由中華民族團結協會、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長江國際商會及中興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所主辦的「中華民族團結與復興論壇──兩岸和平之互利框架構想研討會」,9日中午在中興大學設管大樓舉行開幕儀式,並安排「經濟層面」、「政治層面」及「社會層面」等3場次研討活動;邀請10多名各界專家學者與談,吸引200人次民眾參加,與會人士提出多元意見、互動討論熱烈。

夏瀛洲:「合」好時機已到

中興大學法政學院院長蔡東杰在開幕式中表示,兩岸終極的目的是和平,和平必須要有方法、溝通及前提,和平必須要有共識、正面及互利;兩岸分治70年面臨很多變化,更需務實面對兩岸關係,希望就經濟、政治及社會等不同層面思考,提出更有意義、建設性的建議。
中華民國退役將官社會服務總會會長夏瀛洲則指出,面對中華民族歷史發展「分久必合」的不變定律,我們能體會處於兩岸分治的狀態;「謀『合』」、「『合』好」的時機「已到,要思慮兩岸如何「統一」、「融合」等和平統一的方式,來探索及追求兩岸和平統一的最大互利模式。
夏瀛洲表示,兩岸的和平統一將帶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及文明昌盛,加上兩岸有競合互補的各自發展優勢,和平統一可快速達到加乘發展效果;不過,統一是有成本的,在謀求相融、整合及一致性的時候,要付出適應、應變及學習等成本。

林忠山:創造和統論述

林忠山表示,1970年到1980年代,中華民國在台灣創造了「台灣奇蹟」;中國大陸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確立了改革開放政策,在台商資金及國際資金的引進輔助下,近30年間發展出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輝煌成績,兩岸發展互動明顯呈現出互補共利的格局。
林忠山認為,兩岸和平統一後,會各自出現更大於現狀的利益及效能,如何發展或引導「和平統一」是我們刻不容緩、責無旁貸的任務;首先的工作就是要探求最有利發展出和平統一的「誘因」及「論述」。

兩岸經濟相依存 勾勒和平發展願景

「中華民族團結與復興論壇──兩岸和平之互利框架構想研討會」9日在中興大學舉行。在兩岸經濟層面討論的場次,中興大學行銷系教授李宗儒表示,兩岸和平互利框架下,商業短期交易講利益、長期合作重信用,建立信用的前提則是誠信;雙方要建立互相邀請、訪問、研發及利潤共享等互相尊重行為。
在陸美貿易戰影響下的兩岸經貿要如何發展?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助理教授李毓峰提出,台灣應調整過去以大陸作為製造工廠的發展思維,轉型為配合大陸「調整經濟結構、促進內需消費」的策略。
中興大學當代研究中心研究員劉鎮燈指出,2018年是大陸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兩岸實現大三通10周年,全球化下的兩岸經濟關係,儘管海峽不始終是風平浪靜,但兩岸和平發展共同繁榮的願望不可阻擋。
而在政治層面研討場次,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副教授孫國祥指出,兩岸和平互利框架建立在兩岸的和解、信任、共同體建設、共享的規範、新興的制度與機構。
彰師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副教授劉兆隆認為,為避免海峽雙方走向戰爭的對立面,如何尋求一個雙方彼此可以接受的戰略模糊對話空間實屬首要;類似「兩岸一家親」的論述能否重新建構,則有賴於海峽雙方領導人的智慧與彼此的容忍。
社會層面研討的場次中,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劉泰廷指出,兩岸經濟相互依存、脣亡齒寒,網路時代及後真相時代,不乏激進、聳動言詞造成兩岸人民錯誤認知,更因摻雜許多意識形態的影響,讓問題愈加複雜;兩岸青年交流也面臨網路時代假新聞充斥、資訊不對稱,以及媒體大肆渲染導致誤解等問題。
中興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盧信吉指出,建立兩岸互利模式概念必須雙方有共識,在社會層面提供兩岸交流的環境及基礎,全球化下的兩岸互利模式下,既談兩岸,也及世界。

(記者/陳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