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3・旺報-專題報導

2019-03-23・旺報-專題報導
在陸外企台人攻略 走出舒適圈

逛菜場、看流行劇創造話題 身處地球村掌握個別差異

台灣人如何融入兼具大陸風格與跨國風格的外企職場?曾在上海歐美銀行任職的Kevin表示,通常台灣人到大陸或其他海外工作,經常會出現「只願意待在台灣人的圈子」。他說,可以理解人在異鄉容易形成同鄉群體,但這對在當地打拚而言不算太好的事情。

職場講求融入文化習慣的能力。圖為北京新春招聘會。(新華社資料照片)
職場講求融入文化習慣的能力。圖為北京新春招聘會。(新華社資料照片)

不要只跟台灣人接觸

Kevin說明,私下只願意跟台灣同鄉接觸,形成小圈圈後,自然不容易融入大陸或其他國家同事的群體中。畢竟看到中午、下班後都只跟台灣人一起約,其他同事私下活動也不會邀你參加。

Kevin認為要融入當地職場祕訣,第一點反而不在辦公室,而是要融入到城市當中。他說,最簡單方式就是「逛菜市場」,直接深入到當地居民生活、最接地氣,能立刻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特色。Kevin說,實際上不光是上海,後來曾輾轉待過天津、北京等城市的他,用的第一招都是這個。

在公司的大陸同事當中,當地人一定會占部分。Kevin指出,就跟一群台灣人聚會很自然會講台語一樣,上海人多數說的也是上海話。Kevin表示,只要與城市熟悉、認識後,要在職場上跟大陸同事「熟起來」自然容易得多。

「大多台灣人一定都聽不懂上海話」,Kevin說,但他當初就是因常去逛市場,雖然不會講,卻可以慢慢聽懂一些。有次上海同事彼此用上海話講笑話,他正好聽到,也在旁邊笑出來,對方就相當訝異他聽得懂,也慢慢多些契機熟起來。

Kevin說這道理很單純,就跟台灣人發現外地人甚至外國人會說台語,也會覺得很親切,即便說得不標準,「融入對方的語言是打開隔閡的第一步」。

看流行的電視劇,可在同事間創造話題。(新華社資料照片)
看流行的電視劇,可在同事間創造話題。(新華社資料照片))

吃住都和當地人一樣

另一位也在金融領域外企上班的Katty表示有同感,更多的是從飲食、生活育樂入手,例如不要整天想吃台灣食物思鄉,更可積極了解當地飲食習慣與特色美食。簡單來說,就是「當地人都在吃什麼,盡量吃得跟大家都一樣」;生活脈動也有助於打開跟大陸同事熟悉的第一道門,最簡單的就是正流行的電視劇或新聞話題。

對此Kevin表示贊同,他選擇「住的跟當地人一樣」,不依靠台灣同鄉舒適圈,租房時避開台灣人群聚的小區,找的是全都是大陸人的小區入住。他認為不管是要長期耕耘大陸發展,或只外派3、5年,「關鍵是要有當地人思維」,創造共同經驗與話題。

此外,身處外企具國際化的職場環境與作風,與大陸職場生態的混雜又該如何適應?關於這點,Kevin認為沒有想像中的難,跨國外企具備高度國際化水準,因此世界各地辦公室的辦公型態、組織作風其實相當一致,「在台灣辦公與大陸基本上沒有差異」,加上成員來自世界各地,溝通幾乎以英文為統一。

Katty也說,國際化這點不可小看大陸發展速度,尤其現在國際級陸企不少,同時具備「國際級效率」辦公文化,甚至不少陸企高管也是歐美人士,因此頂尖陸企跟一流外企反而有部分相似之處。

了解當地飲食習慣,有助熟悉大陸同事。圖為蒙古美食。(新華社資料照片)
了解當地飲食習慣,有助熟悉大陸同事。圖為蒙古美食。(新華社資料照片)

聽得清說得明很重要

身處地球村的同儕環境中,該如何職場求生?Kevin認為,關鍵是「聽得清」、「說得明」。第一是由於同事來自各國,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說話習慣,不要說歐美,光是大陸內部分別就很大,例如東北人說話很直接,聲量會讓台灣人以為要吵架,但這只是他們正常表達,以此為例要去了解各地方習慣。

而「說得清」的原因則在於多元文化環境中,台灣人表達方式一般比較委婉,因此要怎麼精準表述自己的正確意思,讓各地方的人都能懂,這一點要去習慣、克服。

但Kevin同時提醒,了解各國習慣不等於要用一樣方式與對方應對,例如有話直說這點,西方人可能在文化習慣下,講求就事論事、即便有爭執討論完就結束,但這跟大陸同事不見得能全盤通用。

(記者吳泓勳/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