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長韓國瑜訪港澳深廈,賣農產品屢傳捷報,引發綠營抨擊不斷;見港澳中聯辦人士,更讓陸委會喊出要修法《港澳條例》,擬比照《兩岸關係條例》,要求直轄市長赴港澳時,也要有審查機制。不過,這樣的作法,就等於把港澳等同於大陸,將本來的「一國兩制」直接視為「一國一制」,對於台港交流,甚至目前已經深陷低谷的兩岸關係,有雪上加霜之嫌。
事實上,正因為歷史因素,香港、澳門與大陸其它省份的制度運作不同,從立法權到經濟制度皆然,港版「一國兩制」設計的初衷,某部分也體現香港的自主權,這也是為何從法規面上,處理港澳與大陸事務不同的原因。
不應混淆港台問題
香港回歸大陸20多年來,有一定成績,當然有衍生的社會問題亟待解決,但台灣畢竟不是香港,兩者有迥異的歷史發展軌跡;即便陸方在今年初拋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倡議,也從來不代表台灣要照單全收。同樣的,我們也不應把港人對自身社會焦慮的投射情緒,揉雜進台灣處理兩岸問題的考量裡,這對促進良性的兩岸關係,毫無助益。
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否認修法《港澳條例》是「韓國瑜條例」;對於上任以來一系列的修法,陳明通均稱是「情勢已變」,之前對陸方惠台31條、台胞居住證均採取嚴格管制,甚至一度讓在陸台商、台生權益受損;現在又說,是今年初的習近平講話,造成兩岸情勢有所不同。
仇中犧牲百姓利益
但從民間所看到的,則是雙方官方對話機制中斷,兩岸互動只能被動接招,單方喊話,且兩岸間經商、求學則兩面為難,甚至被隱隱然貼上「有害國安」的標籤;力倡交流的政治人物,也被「賣台」紅帽戴好戴滿。
現在,大選將至,所有仇陸、賣台的指控劇碼再次從歷史的布幕後翻出登台,一次比一次說得迫在眉梢,動員選民的仇恨與危機感,固然一時之間鞏固了基本盤選票,但是否真值得以兩岸近30多年來積累的善意作為代價,主事者須三思。(記者/潘維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