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8・旺報-專題報導

2019-04-08・旺報-專題報導
港與粵澳灣區並肩 經濟展翅高飛

聶德權:擁一國兩制優勢 並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接軌

去年,深圳GDP超越香港,因此,香港如何運用大灣區優勢提升經濟競爭力成為近期焦點。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4月8日表示,香港擁有一國兩制優勢,加上香港在經濟、國際金融、航運、貿易皆與國際接軌,且大灣區的巨大市場及便利的交通網絡,能給予香港年輕人許多就業機會,運用上述優勢加上與灣區內不同城市合作互補,香港經濟絕對能高速成長。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記者林汪靜攝)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記者林汪靜攝)
「粵港澳大灣區規畫」將鞏固和提升香港的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圖為香港維多利亞港兩岸風光。(中新社資料照片)
「粵港澳大灣區規畫」將鞏固和提升香港的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圖為香港維多利亞港兩岸風光。(中新社資料照片)

聶德權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對香港來說最大的獨特優勢在於:一方面,香港享受一國兩制的雙重優勢,香港在經濟、國際金融、航運、貿易等均與國際接軌,而法律制度、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相繼大灣區內其他城市也較開放,並跟國際緊密連結,在這個情況下,利用這些優勢能為香港經濟提供發展機會。

民生與就業將獲改善

除了香港既有的優勢外,香港在創新科技、創意、設計等新興產業也可以和大灣區內的城市如深圳互補,把這些產業發展起來,這對於香港的經濟發展、產業的多元發展都是很好的機遇。

另一方面,聶德權指出,在粵港澳大灣區讀書、就業、旅遊、退休對香港人都是很好的,這樣也增加了香港的發展機會,因此,大灣區對香港的發展不單是經濟而已,改善香港的民生也提供了一個很大的發展空間。

聶德權強調,大灣區也提供香港年輕人更多的就業機會,香港產業較「宅」,年輕人喜歡創業或偏好做設計、文創產業,若單靠香港自身發展較有限,但如果和大灣區連結空間就變大了,不僅如此,在文化、藝術、體育等領域也有很多發展機會,寬廣的空間能讓年輕人盡情探索選擇。

創新科技將加速發展

聶德權表示,香港一直以來的定位就是國際金融中心,也是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更是國際航運樞紐,在旅遊、專業服務、會計、保險、法律仲裁和爭議解決等方面也是大有可為,未來,香港政府會進一步鞏固這些優勢,並在創新科技等新產業加速發展,憑藉全球前100名的四所國際一流大學的雄厚科研實力,與大灣區內大陸城市完善的生產體系、市場一條龍連結在一起合作開發,相信絕對能讓香港經濟持續高飛。

香港國際機場。(記者林汪靜攝)
香港國際機場。(記者林汪靜攝)

香港機場借力大灣區 帶來大商機

不少人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會衝擊香港機場的客運量及貨運承載量,但香港機場管理局運行副總監張李佳蕙4月8日表示,借力大灣區的7千萬人口加上港珠澳大橋以及廣深港高速鐵路的人口紅利、運輸發達等優勢,反而能為香港機場帶來更大的旅客運輸量及貨運量。

香港機場管理局機場運行副總監張李佳蕙。 (記者林汪靜攝)
香港機場管理局機場運行副總監張李佳蕙。
(記者林汪靜攝)

張李佳蕙表示,香港只有700萬人口,但粵港澳大灣區擁有7千萬人口的巨大市場,香港機場服務人口若能從7百萬擴大到7千萬,市場潛力是比現在還要巨大的,因此目前香港機場用各種方式吸引人來到珠三角投資、旅遊,比如,台灣人能直接從桃園國際機場搭機到香港機場,機場再把旅客接到珠三角的九個碼頭,當他們到碼頭後不需經過落地簽證就能進入珠三角旅遊或投資。加上灣區內已有高鐵、港珠澳大橋等建設,這讓灣區內的人口流動更加方便、頻繁,這些自然帶動了機場的客流量,因此大灣區並不會衝擊香港機場的吞吐量。

她進一步舉例,由於香港商務往來頻繁,經由香港到珠三角工作的人非常多,當年小三通時,許多人還在擔心這樣是否將導致香港機場流量流失,但其實並沒有影響,這反而證明了「越通越好」,貨、人、生意都要通,她說「越多的選擇其實越凝聚消費。」

如今香港機場已成為全球第三大繁忙機場,去年客運量超過7470萬人次、貨運量及航空郵件量則高達510萬公噸,連續9年貨運量第一,也是全球首個機場於一年內處理超過500萬公噸貨物及航空郵件的機場。

由於客運量及貨運量越來越高,雖然香港機場憑藉大灣區優勢發展越來越好,但張李佳蕙指出,機場仍然要持續突破和創新,包括擴建、翻新鄰近一號客運大樓的新附屬大樓、東大堂美食廣場以及天際走廊等建設。

香港機場更於2016年8月擴建三跑道系統,預計2020年完成填海工程,到2024年三跑道系統竣工,就可以開始使用,將更加完善機場的交通網絡。

(記者/林汪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