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五四運動一百周年,這是一場在民國初年轟轟烈烈的愛國運動,不過標榜延續中華民國國祚的台灣執政黨及民間對這場具有重要歷史意義運動的熱度及重視程度,卻遠不及大陸。
有些人認為,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五四百年大會上的發言淡化了「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但大陸其實也正用屬於「中國特色」的方式,逐步實踐民主與科學。民主是個需要適應民情、不斷雕琢改善的過程,台灣青年也應展現可以影響大陸的自信心,培養大中華情懷,讓兩岸青年相互影響、一同進步。
民主科學 台灣的五四印象
民主與科學是台灣近代史教育中對五四運動的第一印象,習近平在五四百年紀念大會上,淡化了民主、科學的精神,並進一步將其總結為「愛國主義」,嚴格來說是一種從出發點的概括,但非忽略。
大陸在胡錦濤時代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就是對科學的重視;在習近平上任後大力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主」也寫入其中。
反思民主 賢能體制補缺失
在全球民粹主義抬頭之際,究竟怎樣的民主才是真民主,這幾年也引起反思。像是曾提出「歷史終結論」的日裔美籍學者福山最近也修正他的理論,增加了用「政治秩序」和「國家能力」兩個衡量標準,來補充他的歷史終結論斷。
來自加拿大的山東大學教授貝淡寧也認為,中國不斷改進的「賢能體制」,吸收了西方民主原有的磋商、審議、透明和基層選舉等特徵,但又規避了在較高層面採取一人一票方式,可能將缺乏政治經驗或極端主張者送上權力寶座的弊端。他以其西方學者的視角做此判斷,也顯得更加客觀有說服力。
兩岸曾隔絕70年,光靠親情血緣的論述,難免遭遇老一代凋零、新一代無感的困境,因此當前兩岸青年更需要共同開創新的歷史記憶。而現在網路無邊界,兩岸的影視、音樂、流行文化不斷相互影響,一部《延禧攻略》、《甄嬛傳》,就能串起兩岸青年的共同記憶。
在五四運動百年之際,承擔建構民族新記憶的重任,就自然落在了兩岸青年的肩上,兩岸青年可以開創「新五四運動」,共同構築「想像的共同體」,攜手共創中華民族的未來。(陳君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