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著老北京的風華記憶,具有70餘年歷史的紅樓影院華麗轉身,日前改以「紅樓公共藏書樓」之姿亮相,集公共圖書館、實體書店等功能於一身,由大影廳改造而成的「主體藏書區」,尤其成為民眾遊客拍照打卡的新景點。目前紅樓公共藏書樓仍處於「預約體驗」模式,可望於5月底開門迎客。
「紅樓影院年頭可長了。以前開門營業的時候,有新電影上映,來看的人不少呢。」步出北京地鐵西四站,沿著西四南大街往前行,不遠處的丁字路口,即可見到紅樓公共藏書樓的身影。對其前身紅樓影院,許多北京人並不陌生,1980至1990年代每逢新片在此上映,肯定一票難求。紅樓始建於1930年代,原為紅樓球社,1945年11月改為紅樓影院。
影院曾寫下無數第一
昔日紅樓影院曾寫下北京的數個第一:北京市第一家寬銀幕立體影院、首開「無障礙影院」先河,也曾是最新中外影片首輪放映的最佳影院之一。2012年因建築破損老舊,存在安全隱患,以及設施無法滿足民眾觀影體驗要求等原因,紅樓影院就此停止放映。有些民眾深感惋惜,「畢竟是幾十年的老影院,大家都熟悉。」
2014年北京市西城區針對紅樓影院進行改造提升,由政府提供公共空間,委託社會機構籌畫營運,老影院也得以藉此變身為公共藏書樓,成為一處創新型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紅樓公共藏書樓集藏書樓、公共圖書館及實體書店為一體,據估計能藏圖書近10萬冊。
公共閱讀空間興起
自23日「世界讀書日」起,紅樓公共藏書樓開啟「入藏模式」。工作人員表示,入藏圖書方式分為託管、捐贈及合作三種。其中「合作」乃是與出版發行機構合作,為藏書樓提供新書,這部分圖書可借閱、也可購買。紅樓公共藏書樓最吸睛之處,莫過於由原來的大影廳打造而成「主體藏書區」。主體藏書區四周擺滿層層高聳的書架,北面是一塊大螢幕,南面由原來的電影院座位區,改成閱讀區,整體而言空間設計簡單大方,吸引民眾駐足觀賞,拿出手機拍照留念。
事實上,類似紅樓公共藏書樓般的閱讀空間,已陸續在北京出現,例如早些時日面世的「北京磚讀空間」、「良閱‧城市書房」等。據「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領導小組辦公室提供的資料顯示,之前籌備「2018北京閱讀馬拉松」時,曾向全市廣徵參與的閱讀空間,在主動報名的234家當中,不少均屬於此一類型。
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公共服務處處長王亦君表示,這些新型閱讀空間的出現,既出於讀者的需要,更是城市發展的必然。「對城市中閒置的公共空間資源如何盤活利用、如何與閱讀結合變為『特色空間』,這是需要長期探索的,要突出新意,不斷滿足群眾對文化更美好的期待與需要。」(記者賴廷恆)
位於西城區西四丁字路口,始建於1930年代,原為紅樓球社,1945年11月間改為紅樓電影院。面積600平方公尺,設有460個座位,當年擁有北京市首見的寬銀幕立體影院,並成為第一個「無障礙影院」,也曾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最受北京市民歡迎,放映中外首輪新片的影院之一。自2012年起停止放映。(賴廷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