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9・旺報-綜合報導

2018-05-19・旺報-綜合報導
漢語拼音一甲子 從大陸走向國際

使80%文盲率降至4% 外國人學中文快速入門的利器

拜1958年起推行的漢語拼音之賜,大陸的文盲率得以由中共建政之初逾8成,降至如今的4.08%。今年適逢漢語拼音問世一甲子,除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語言文字扮演先行「開路」的關鍵角色外,漢語拼音也將持續為實現全中國「語同音」的千年夢想,打通「最後一公里」。

北京譯名從「Peking」變為「Beijing」。(新華社)
北京譯名從「Peking」變為「Beijing」。(新華社)

相較於台灣的「通用拼音」其實並不怎麼「通用」,也無法與國際接軌;大陸漢語拼音的國際化、標準化,已是鐵一般的事實。以漢語拼音為基礎的漢字輸入法,普遍應用於電腦、手機等,有助於大陸網路的迅速普及。由於當年大陸的漢語拼音方案採用拉丁字母,讓漢字輸入法不同於台灣主流的注音輸入法,無需經過改造,即可直接使用國際標準鍵盤。

普通話普及率逾7成

回顧當年,1949年10月10日、中共建政的第十天,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即宣告成立。根據相關資料統計,當時大陸全國5億多人口中,文盲率超過80%,關於制訂並推行《漢語拼音方案》的初衷,時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之孫吳本淵指出:「其實當初目的很簡單,就是要用一個好方法來掃除文盲。」

隨著1958年2月《漢語拼音方案》正式拍板推行,與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三大語言文字工作任務,共同在普及國民教育、提高國民素質方面發揮具體的成效。60年來大陸的文盲率迄今已降至4.08%,識字人口使用規範漢字的比例超過95%,普通話普及率也達到了73%以上。

如今漢語拼音不再只是單純的掃盲工具,在大陸推動漢語現代化與資訊化,以及少數民族文字創制、手語與盲文研製、漢語國際教育等方面,漢語拼音也都彰顯出可長可久的生命力,遠遠超出當年制訂者的最初構想。

大陸漢語拼音走過60年。圖為大陸小學生學習漢語拼音。(CFP)
大陸漢語拼音走過60年。圖為大陸小學生學習漢語拼音。(CFP)

推行至全球147國和地區

近年來,漢語國際教育的快速發展,《漢語拼音方案》也居功厥偉。大陸國家漢辦副主任趙國成表示,由於漢字表意文字的特殊性,外國人接觸漢語之初,一般都透過拼音先行而快速入門。目前在全球147個國家和地區,設立的526所孔子學院、1113個孔子課堂,均採用漢語拼音進行教學,成為推動中國語言和文化傳播的利器。

包括北京的城市譯名從「Peking」變為「Beijing」,奧運會吉祥物「福娃」譯名由「Friendlies」改為「Fuwa」等;時至今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中國地名、人名及中文的標準,已成國際共識。此外,在圖書排序檢索、旗語燈語設計、產品型號編制、人事檔案、戶籍管理等領域,漢語拼音也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陸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杜占元強調,未來在農村、民族地區等教育薄弱區域,將進一步發揮漢語拼音的基礎工具作用,為實現「語同音」的千年夢想打通「最後一公里」;並進一步發揮漢語拼音在資訊技術、人工智慧發展中的基礎作用,讓全國通用語言文字資訊處理的智慧化水平獲得提升。(記者賴廷恆)

小靈通-漢語拼音

簡稱拼音,用拉丁字母為普通話(現代標準漢語)標音的方案,為目前中文羅馬拼音的國際標準規範。大陸1958年2月起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基礎教育內容全面使用外,在海外如新加坡等地也使用漢語拼音教學。台灣自2008年起,中文譯音使用原則上也採用漢語拼音,但舊護照姓名、部分地名仍採用舊式威妥瑪拼音。(記者賴廷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