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總會前祕書長楊渡卸任兩年多來,潛心研究台灣史,搜羅歷來老百姓翻轉歷史的生命故事、生命記憶、唱過的歌、生長過的土地、有過的生活,一點一滴重新建構民眾生活史。進而用30多萬字把80則史實集結成《有溫度的台灣史》兩冊套書,於12日出版。楊渡說,跟過去寫歷史不太一樣,這套書講白了就是「20世紀台灣民眾史」。
楊渡表示,過去歷史比較多的是帝王將相、政治人物乃至藍綠,都以政治為主,可是真正影響歷史的是台灣民眾,包括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每一個付出的農民、加工出口區的女工、民歌、民歌手、鄉土文學。從文化到勞動到一般生活,民眾才是起到改變歷史作用的力量,過去這段都被忽略,所以希望從民眾觀點,去談他們怎麼改變大歷史。
楊渡表示,書裡談到改變兩岸歷史的是什麼,過去有個銀行搶劫犯李師科,他是因生命悲劇過著孤苦無依生活而走上絕路的老兵。
楊渡說,後來開放兩岸探親,也是老兵集結起來,在國民黨中央黨部前抗議,當時在現場採訪,中午見到老兵一人發一個饅頭、一罐豆腐乳配著吃,這樣一天又一天抗爭,他們才是真正促成兩岸開放探親的所在。接著中小企業、大企業去做生意,老兵打開台灣的一扇窗,改變歷史的轉折居然是從那麼樸素、平凡的老百姓開始,感念這些老兵。
楊渡指出,同樣從現在台灣流行音樂、文化,想到1970年代,台灣失去聯合國席位,在自我懷疑、不知道自己是誰的情況下,開始有了林懷民「中國人跳自己的舞給中國人看」,有李雙澤喊出「唱自己的歌」民歌運動,有鄉土文學正視自己的土地、人民、生活。
這樣開始了台灣70年代整個文化運動,他們影響就是現代台灣文學、許多本土創作者。民歌也影響好幾代人,甚至大陸許多人傳唱成為時代歌謠。
楊渡認為,所以說,從民眾角度去看翻轉歷史會有不同意義,他希望,大家從書裡可以看到「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記憶、我們的歌,對過去生活過的先人、這片土地、周邊的人,懷有多一點溫暖,多一點記憶,少一點政治,讓人有多一點感情」。
(記者陳柏廷、李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