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7・旺報-分析整理

2019-11-17・旺報-分析整理
陸企坐大靠內需 競爭力仍不足

主要營收來自本土 獲利能力不如美國

對於跨國企業來說,哪裡是最大市場,就在哪裡設企業總部。根據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的統計,在《財星》雜誌(Fortune,陸譯財富)的世界500強企業中,已經有119家把企業總部設到大陸。

過去,大陸經濟成長主要依靠出口導向,2008年金融海嘯後開始轉而培養內需市場,2018年中美貿戰爆發,以內需消費拉動經濟的步伐更大、更快了。

首先,今年《財星》500強的中國企業數量(129家)首次超過美國(121家),即使扣掉台灣企業,也有119家,足與美國企業匹敵。陸媒高調突出報導了這一「歷史性變化」。由此可見大陸市場規模之大,足以培養出眾多世界級的企業。

其次,華為排名從72變61,僅次於排名60的微軟;還有小米排名468位,首次進入世界500強榜單,而小米只成立了9年,可算世界500強中最年輕的企業。由此可見大陸市場成長之快,足以讓新創企業迅速搶占全球產業制高點。

但由於大陸市場的壟斷性,入榜世界500強的大陸企業主要營收還是來自本土,國際化的程度還不夠,甚至盈利能力也差歐美日企業一大截。大陸上榜公司的近半數利潤來自壟斷性的銀行業,因此如果不計算11家入榜的大陸銀行的利潤,其他108家大陸上榜企業的平均利潤只有19.2億美元。相比之下,如果不計算銀行的利潤,美國其他113家企業平均利潤高達52.8億美元,是大陸企業的近3倍。

市場是最現實的,政府的保護、壟斷,只能幫助大陸國企很快搶占本土市場,卻無法改善國企的競爭力、獲利能力。

(記者/宋秉忠)